苏轼与陶渊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两人的代表作有哪些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伟大诗人、辞赋家,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辞官而去,归隐山林,他同时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美好修养,是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寄情山水画像
苏轼与陶渊明都是对官场的不满,远离官场,归于自然,但他们两个人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陶渊明的生活的是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东晋后期,那时,陶渊明虽为官却遭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展现自身的政治抱负,才干也不得发挥,因为他毅然决然,远离尘世,归隐山林。
而苏轼生活的背景开明的多,朝堂通过各种变法,想要国家走上富强之路,苏轼因为自己的政治意见得罪了当朝的权威,受到排挤,被迫离开朝堂,虽然苏轼最后归于自然,但仍对朝廷保有希望,期盼再次被重用,报效朝廷。苏轼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创作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向往陶渊明寄情于自然的那份洒脱,通过陶渊明的诗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种乐趣。
陶渊明虽然才华兼备、心态豁达,但他始终以隐士自称,他作品的自然风格与华丽的文风不符,所以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宋代以后,文人的推崇与苏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苏轼的诠释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官场上失意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陶渊明的淡然,也是后世人崇拜的对象。
苏轼是什么派词人
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虽然苏轼不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不过“豪放”这个词是苏轼第一个用来评价诗词文章的,而且,苏轼创造了宋词“豪放”的一个巅峰。可以说宋词的豪放就是从苏轼开始的。
苏轼画像
在苏轼的词中不难看出那一份别人学习不来的豪放不羁,他不仅在是写一篇短短的词,他是在词中构建了一份宏伟的蓝图,让人不得不为这份气势所倾倒。说起来,豪放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创作的视野是比较广阔的,气象是比较恢弘雄放的,还喜欢用一些诗文的手法和句法来写词,所以这就使得词中的语词宏博,而且不不拘守于音律这些东西,所以在有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奇怪,一些比价守旧的人就会觉得这些东西就是一些乱七八糟不能称之为词。不过这才是“豪放”啊。从苏轼的词中,我们是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个特点的,所以说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老夫聊发少年狂”作为开头,这就是豪放啊。有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就这么出来了。就是是表达思念也是带着豪放的。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在表达思念,可是还是带着一份不一样的气势在的。试问,有多少人敢去“把酒问青天”呢?
所以说,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苏轼是什么之一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像
“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构成的。
“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在那个时代就有的称呼,而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才出现的。“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由着朱右首先提出的,然后到了明朝中期,叶唐也选了八个人编了一篇文集。之后到了明朝末期,茅坤承这个人结合了前面两个人的说法,编选了一下,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一个书。这个书在那个时候还是提供流行的,于是“唐宋八大家”就确定下来了。“唐宋八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他们也都提倡散文以及反对骈文,并给了当时还有后世的文坛一个深远持久的影响。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实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也是一个很出色的存在,有着很独特的文学观点,这使得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苏轼的文艺观是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苏轼留下的词有着《水调歌头》、《江城子》、《浣溪沙》、《蝶恋花》这一些,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这些都是给了后世很深的影响的一些文学作品。苏轼的风格也是被无数的后辈模仿。苏轼是因为足够厉害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而不是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出名的。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是《水调歌头》中的一首,出自于苏轼之手,被后世文人收录在他的《水调歌头》文集中。
苏轼画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某一年八月十五,在现今我们将这一日称为中秋佳节,在那一年,苏轼已经有四十一岁了,政治上极其不得意,我们通过这首词逐句解析来分析作者的意图。
词的上半段,如同上述画面中的景象,天空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圆圆的,亮亮的,将整个大地都给照亮,我举起了晶莹的酒杯,抬头向上天发问,好久都没有这么皎洁明亮的月光了,天上的各路神仙们,你们可否告诉我啊,现在是什么岁月了?我本属于天上,现在想趁着这月色,乘风回到应该属于我的地方,但是唯恐用玉石装饰的月宫,经不住那高处的寒冷,我站起来随着月光翩翩起舞,其中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哪里像是在人间啊。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景色的描写,作者心里活动的描写,属于记实部分。
词的下半段,紧扣上班段,抒发了词人的心中感想。在这么美丽的月光下,人的心中是不应该抱有任何的埋怨和怨恨的,但为何这么美丽的月色只能在亲人离去之时才能欣赏得到呢?人的一生中无数的悲欢离合,天上月亮的形状不停由圆到缺,由缺到圆,这是一件难得周全无可奈何之事。即使亲人并不在自己的身旁,但仍然希望他们能够身体安康,虽远隔两地,却能够共同赏月。
这首词前半段感情落寞低调,但最后的收尾部分却一扫之前的阴霾,呈现出勃勃生机。
苏轼图片
苏轼,他的身份是一代大文豪。创作出来的诗词不计其数,留下了很多的佳作名篇,让后世学子们不断研究,或带入角色,或模拟情景,都希望能够找到作者当时创作之泉思,以期望自己能够做出更为高明的作品,留下更为响亮之名声。苏轼的文学已经谈过很多次了,那你心中他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看看下面的这幅图,是否与你的假象相符合?
苏轼 图片
对于文人、学者,脑海中第一浮现的景象,便应该是生着一身的长袍,显得无比飘移和清新了。对于上述的图片,我们自上到下的一一进行描述。
宋朝不同于清朝,那时候人们的前面头发并没有被强制性推掉,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精神,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整洁,文人们一般更喜欢戴上一顶头饰,大多数人还是以黑色的帽子为主,进行头部的修饰。
再来看他的整个面部,五官形象这块我们看的不甚清楚,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胡须,长而分明,好像就是在形容着本人性格的刚毅不屈,整个人昂首挺胸,显得气势如虹,精神百倍。
接下来看他的衣物,衣裳是淡蓝色的,显得十分的朴素无华,但在腰间却挂有一饰物,猜测这可能是文人的一个身份象征,他面向着月色而立,双手放于身后,一种旷世而独立的即视感。
苏轼尺牍
苏轼,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后人给予苏轼的评价很高,认为其实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者之一。
苏轼尺牍图片
苏轼的文学造诣表现在很多方面,散文可与欧阳修相较,被并成为欧苏,诗、词与黄庭坚、辛弃疾不相上下,分别被并称为“苏黄”、“苏辛”他还开创了新画派—湖州画派,书法天赋也是了得,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苏轼尺牍》是我国针对的书法真品,被放置于博物馆中,其中,苏轼的很多诗篇都收在其中,《苏轼尺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很多后代文学家也不能模拟一二,形态上潇洒自然,舒卷自如,并不刻意;字体上,看似朴素,平常,但是,字体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深不可测,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这样评价苏轼的字体;“意忘工拙,字特瘦劲”;在技巧上,苏轼也有突破,师承于大家,但是不限于大家,在字体上传承并创新。
后世人总想模仿《苏轼尺牍》但是远离了苏轼生活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环境大相背离,技巧上也相差甚多,当然学习不来苏轼文笔上的潇洒了。除此原因之外,苏轼在佛学上的造诣也很高,长期的研习佛学,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终将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的信条,这份洒脱、超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习到的。
苏轼草书
《醉翁亭记》是苏轼草书代表作品之一。1091年,苏轼在颍州担任知府一职时,友人想问苏轼要一幅他的墨宝。随后,苏轼写了两幅《醉翁亭记》,一幅是草书作品,一幅是楷书作品,后来草书版《醉翁亭记》送给了开封府刘季孙。
苏轼草书
在当时,苏轼的墨宝十分珍贵,得到他书法作品的人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世人。公元1296年,赵子昂有幸见到了苏轼的草书《醉翁亭记》,随后,赵子昂做了题跋。赵子昂做了题跋之后,这幅书法作品被冯伯田所收藏。而后很长一段时间,草书版《醉翁亭记》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明代年间,高拱得到了这幅真迹,后来又被张居正所收藏。张居正被抄家后,草书版《醉翁亭记》辗转入宫,后来被火烧毁。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发现了苏轼草书版《醉翁亭记》的拓本,虽然残破不全,但是从中依然能品鉴出苏轼的书法艺术。
其实,苏轼最为擅长的书法形式是行书和楷书。除此之外,苏轼在草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早年间,苏轼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开始了对王羲之草书作品的临摹,随后又学习了张旭的狂草。苏轼在临摹他人的作品时,善于总结草书的形态艺术,逐步练习之后,苏轼自称一家,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苏轼的草书作品豪迈大气,字体娟秀飞舞,苏轼在写作书法时,善于借用笔端的力量,所以他的草书作品遒劲而富有力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