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苏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北宋时期著名的诗词作家。秦观,元丰八年进士,与苏轼同朝代的文学家,扬州高邮人。苏轼与秦观两人年龄上相差12岁,整整一轮,但关系却是非常好的,或许是属相相同的原因,又或许仅仅只是脾性相同,反正两人是十分投机的。
苏轼画像
在史书中,秦观苏轼是师徒关系。秦观非常仰慕苏轼的大名,以学生名义拜入苏轼门下。其实,当时苏轼已经名满天下,秦观算是半路入门,作为学生。但或许是太投缘,从二人之后的书信来看,这种亲密的关系更可以说是挚友,胜似师徒。
在朝野之上,两人政治观点基本相同,属于同一立场,统一战线。在后来的党派之争中,被王安石所代表的新党打压,不受重用,反被排挤。而在秦观的仕途中,苏轼一直对他进行鼓励,毕竟年长,多些阅历与经验,更多地给予指导。而在苏轼那跌宕起伏的官宦仕途中,秦观始终对其不离不弃。就算被流放,被贬,也时常保持书信往来,就算不见面,但总能在书信中交流,共同进步。
从1078年,双方在徐州相识,再到1100年,秦观去世,一共22年,虽然二者直接接触时间并没有很长很久,但是回顾这些年,跌跌撞撞,无论环境怎么变化,秦观苏轼两人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长达22年,有过对现实对朝廷的不满,有过对生活的满足,有过寄情山水的情怀,二人就这样共同进步,相互陪伴,一直亦师亦友的保持着对彼此的坦诚的扶持。
苏轼晁错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咱先说说晁错这个人,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重农抑商这个政策就是他推动发展的,因为主张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而损害了诸侯利益,后来七国诸侯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变,汉景帝听从袁盎的谗言,为平息诸侯叛乱腰斩晁错。
苏轼画像
苏轼的这篇《晁错论》却从另一个角度解析了晁错之死:晁错的死不在于他削藩激怒藩王,而在于他空有想法却缺少预见性、坚韧的意志与卫道者的牺牲精神。在苏轼的观点中,是晁错鼓励支持皇帝削藩的,那么他就应该预见在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藩王政治集团的反击,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其自身会受到的攻击等等,结果等藩王造反矛头指向他的时候,他却退缩了,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大家想想看,出事了让皇帝去顶缸,自己留下保命,这是一个臣子该做出的事吗?皇帝心里该怎么想他?即使没有袁盎的谗言,皇帝御驾亲征打赢了,削藩成功了,他的命也未必能留下。晁错没有展现出一个做大事人应有的破力,失败是必然的,然而他的失败他的死是源于自身的缺点,而不能一概推给诸藩王与小人。
这篇文章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应试文章,苏轼通过对晁错政治措施失败的剖析与感叹,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情绪,自己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志愿为国家效力,但却有志难展报国无门,空有一腔才华与热血,心中充满抑郁苦闷。
苏轼的寒食帖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的《寒食帖》有着“天下第三行书”的称号。《寒食帖》是北宋时期的名家苏轼的书法作品,这份作品不是刻意或者说是认真地写下的,而是在一次很随性地写写下的。
苏轼《寒食帖》局部图
苏轼的《寒食帖》是写在苏轼被贬到黄州去的第三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正好在过寒食节,于是苏轼大笔一挥,就有了“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了。
苏轼是个词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苏轼还是一个书法名家,这知道的人就会比较少了。但是被贬到黄州去,又碰到了寒食节这一个悲凉的节日,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就写下了《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中的诗写得是十分的苍凉而又多情,这是为了表达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怅又孤独的感觉。这首诗的书法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情和情况下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寒食帖》一整篇书法是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样,最重要的是一点不好的笔画都是没有的。
行书就是讲究一个顺,要行云流水一般。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心境,需要去发泄出来,就显得“下笔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现了,成了苏轼书法作品的一个代表作。苏轼自己一个也很难再写出像《寒食帖》质量那么高的帖子了吧。
苏轼的《寒食帖》单单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就是无可挑剔的,后世很多人临摹过这一字帖,不过没有再出现一个人能写出苏轼《寒食帖》那样的感觉。
苏轼的南歌子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南歌子为唐教坊曲名,后来作为词牌名,苏轼以此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
苏轼画像
其中,南歌子游赏是作者在杭州过端午节时作的,本词前后阙相同,起头两句为五言对句,第三句七个字,第四句九个字,句法上二下七。词中上篇描写了杭州当时的名胜,运用写意的方法描写喝酒,听曲的雅致,烘托出了风景自然的美,无形之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愉悦之感,仿佛我们也和作者一样,置身于西湖美景之中把酒言欢。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是作者在湖州做知府的时候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笔调轻松,描写了在下雨后溪边的行人骑马赶路的情景,清新又有情趣。上阙写在雨后赶路,天色暗了下来,因此用疑夜来描述,下阙写早晨喝酒之后似乎还未醒,仍然感到困倦。描述了自己夜间寻梦,与仙女同乘一舟,但最终还是梦一场,神仙这些终究是飘渺的。最后,看着路边的溪水,回到了现实之中,觉得这留着的溪水也是有情的。
南歌子只是一个词牌名,词牌有一定的词律,古代诗人词人按照这样的词律写词。南歌子词又很多,苏轼写的南歌子就有近20首之多,还有古代的其他诗人也有这样的作品。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其作品都是与她的生活现状有关,南歌子这一系列作品,包含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令读者深思感叹。
苏轼的青玉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是北宋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大气著称,因此苏轼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是苏轼的代表词作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好友苏坚的送别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苏轼画像
全词内容是:“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苏轼写下这首词时,恰好是送行友人苏坚回吴地的时候,这首送别词别具一格,并没有用大篇幅来写出词人对友人苏坚的不舍之情。反而,言词之间洋溢出羡慕之意。毕竟,友人今天就要回到故乡,自己本和苏坚同是吴地人,奈何身兼要职,迟迟回不了家乡。上阕中,苏轼以“三年”点题,写出苏坚离开吴地已有三年时间,表示出苏坚思乡迫切的心情。苏轼一面为友人今日能启程回乡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词人此刻心情低落,他也思念吴地的一景一物。在词的上阕中,苏轼用用“黄犬”典故,表达出词人希望好友回乡能够写一封书信,告诉吴地三年的变化。
词的下阕中,词人以“老子”自称,言词之间略显幽默,反映出作者对吴地友人的思念之情。苏轼所作的这首词,虽然是赠送友人的送别作。但是,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思乡之情。
苏轼与秦观是什么关系
苏轼和秦观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秦观是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苏轼比秦观大12岁,俩人虽然是师徒关系,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苏轼名满天下时,秦观还是一位学子,他十分欣赏苏轼的才情和文风,便以弟子身份拜在了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秦观画像
后来,俩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良师益友。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时,苏轼经常给秦观写信,让秦观多写一些作品。苏轼鼓励秦观说,秦观之前所写的“练兵”和“治盗”两篇文章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统治者来说也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后,苏轼还劝告秦观,让他在学校之中少谈论政事,毕竟谈论政治立场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同时,苏轼劝告秦观,让他一面写文一面参加科举考试,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苏轼全集》中有有两篇是苏轼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有一篇就是苏轼给王安石的推荐信。这封信的内容比较长,他列举了秦观是位全方位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提拔秦观,让他为北宋朝廷献出一份力量。当时,王安石在北宋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王安石能重用秦观,那么秦观也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民间传说中,秦观是苏轼妹妹的丈夫。相传,苏轼有一个长相美丽且冰雪聪明的妹妹,名为苏小妹,而这位苏小妹长大后嫁给了秦观。民间广为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就讲述的是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