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英雄出少年:隋唐乱世的那些少年郎
有句话说:“乱世出英雄。”
又有句话说:“英雄出少年。”
总结起来,是否可以理解为“生逢乱世的少年郎,最容易成长为英雄”?
是的!隋唐乱世之中,就有这么一群少年郎,或惊才艳艳,或不学无术,或出身金贵,或自幼漂泊。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那个时代里,闪烁着耀眼光芒。
天纵英才,济世安民
李家二郎在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位相面先生,称此子真个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李父大喜,以“济世安民”之义为二郎取名,是为“李世民”。
17岁,李世民投军,跟随左屯卫将军云定兴驰援雁门关,以解救被突厥大军围困的表叔杨广。
19岁,李世民鼓动李渊晋阳起兵,为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攻入长安后,封秦国公,再徙封赵国公。
20岁,李世民封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秦王。这一年,年轻的李世民挑起了指挥大唐开国后第一场大战的重担。在浅水原上,李世民先是大败而归而后卷土重来,灭西秦薛仁杲,解除李唐来自西面的威胁。因功进封太尉、掌管关东全部兵马。
21岁,刘武周与宋金刚兵发晋阳,剑指关中,李唐在山西的15个郡被打得只剩半个河东郡。在李元吉、裴寂相继大败而归之后,李世民进封左右武侯大将军,总领凉州、甘州等9个州的军事,前往山西收拾残局。
22岁,李世民一战功成,直接将刘武周、宋金刚打到原地爆炸,巩固了李唐的北方,手里又再多了个益州道行台尚书令的权柄。
23岁,李世民一战擒双王,歼灭王世充、窦建德这两股中原最大的割据势力,盖世功勋封无可封,李渊只能设了个“天策上将”的职位予他,食邑三万户,天策府可自置官署。
24岁,于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征讨徐圆朗,因功再拿了个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虽然是含着金汤勺出生,李世民的起点确实很高,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少年英雄的事实。高起点,也意味着要获得与之相匹配的高成就。
李世民做到了,他是大唐皇帝的嫡次子,他是大唐军队的灵魂人物,但在骨子里,他仍是一个轻舞飞扬的明媚少年。
他率军冲阵,在柏壁之战昼夜行军二百余里,交锋数十仗,三日不卸甲;在洛阳城下亲率500精骑探视地形,曾被王世充近万兵力围在核心;在洺水决战时,他的坐骑身中9箭而毙......
他冒险窥营,在6个人面对窦建德上千追兵时,他敢豪兴大发与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而后,两人边撤退边杀敌,毙二十余人。
因为他的皇帝身份,后世之人在谈起李世民时,或许更多关注于他的治世手腕,而忘了他也曾是个明媚飞扬的翩翩少年。
运筹帷幄而不失方刚血气,上马平天下,确是天纵英才。
从龙能臣,真正将军
长孙无忌
虽出身名门贵族,可惜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一起都被赶出了家门。年少的长孙无忌,早早就识得了人间冷暖。
好在,他还有个疼他的舅舅高士廉。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年纪轻轻的长孙无忌便已博通文史,这也为他后来主持修订《唐律疏议》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亲妹妹在13岁的时候嫁给了时年15岁的李世民,使得两人亲上加亲。都说“伴君如伴虎”,这样的情形在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身上是不存在的,在长孙无忌眼中,估摸就是“伴君如撸猫”。
李渊父子晋阳起兵之后,长孙无忌第一时间找到了李世民,竭力辅佐妹夫东征西讨。李世民四方征战,长孙无忌几乎都是随军出行,与房玄龄、杜如晦、薛收等人搭建起强大的“谋士团队”。
数年奔波,等到28岁的李世民终于登基为帝时,而立之年的长孙无忌也因功被定为“功臣第一”,开启了纵横朝堂三十余年的辉煌人生。
段志玄
比长孙无忌的动作稍微快些,因为李渊起兵的时候,段志玄刚好就在晋阳城里。
关于段志玄的故事,还得从他14岁时说起。
在段志玄14岁的时候,时逢隋炀帝杨广亲征高句丽,他二话不说就应募从征了。然而,这个热血方刚的少年却是极为叛逆。
段志玄虽然长得帅,但是为人无赖,不止一次违反法纪。又或许是早早从军见惯生死的原因,段志玄极为勇狠好斗。归来后,段志玄随父客居晋阳。
当17岁的李世民随着李渊来到晋阳时,18岁的段志玄已在晋阳城里声名鹊起,但却不是什么好名声。因为好斗,段志玄专治不服,将晋阳城的那些“不良少年”都已修理过一遍。
但这样的段志玄却极得李世民看重,两人迅速打到了一起。晋阳起兵时,20岁的段志玄带来了千余“小弟”响应,被授为军头,担任先锋。
在对阵屈突通时,段志玄仅以20余精骑冲阵,连杀数十人,身中流矢仍在奋力冲杀,最终逼擒屈突通。
当然,风水轮流转,段志玄也是难逃被擒的命运。在洛阳城下,段志玄因马失前蹄而摔倒,惨遭生擒。郑军两人左右骑着马,中间揪着他的头发拖行回营,反被段志玄窥准时机将两人拉落马下,抢马跑路。
能在乱军之中秀出这等操作的,可真不是一般人。
罗士信
与段志玄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一个罗士信。
同样是14岁,段志玄应募从征高句丽,罗士信则是请求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孟让。
看着这个14岁的少年郎,张须陀笑道:“你这年纪,穿盔甲都吃力,打什么仗?”罗士信大怒,当即套上两副盔甲,背上两壶箭袋飞身上马,张须陀自是刮目相看。
罗士信之勇猛,较之段志玄可就更胜一筹了。每杀一人必割鼻报功,每陷一城必首登陷阵。杨广闻之,更令画工亲临战场,画下罗士信的战斗英姿。
张须陀战死,罗士信跟随裴仁基归降李密。邙山之战,李密大败,身受重伤的罗士信被王世充所俘,由于不耻王世充为人,罗士信率部降唐。
在李世民东征洛阳时,21岁的罗士信为先锋。在慈涧之战中,一马槊就将郑国太子王玄应挑落马下。
23岁,罗士信跟随李世民出兵河北。为救出被围洺水城的王君廓,罗士信仅以200人身入洺水,死守8天之后不敌被俘。罗士信宁死不降,被斩于洺水城,一代猛将命归黄泉。
苏定方
在罗士信死的这一年,与他同为23岁的苏定方却似乎显得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
早在15岁的时候,苏定方就已随着父亲苏邕一起征讨贼寇了。
在苏邕死后,苏定方接管乡兵数千人,未满弱冠之年的他先后大败张金称、杨公卿,临近州县的乡亲都依托着苏定方的保护。
而后,苏定方投奔窦建德,深受大将高雅贤喜欢,被收为义子。在跟随窦建德、刘黑闼的这几年,苏定方虽多次立下战功,但却少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在23岁这一年,在人们看来应该是奋斗不息的最佳年华,苏定方并未选择降唐,而是悄然隐退故乡。
像长孙无忌、段志玄、罗士信、苏定方这样的少年郎,还有很多。他们普遍家境不差,就算啥都不干,也不至于食不果腹。
然而,他们不甘于平淡。在瞬息万变的洪流中,这些少年郎勇敢地选择了做一个“追风少年”。他们的激情与热血,为了自己,也为家国而抛洒。
乱世之中,需要李世民那样的天纵英才,更需要这些满腔热血的王佐之才。这些少年郎,用他们无悔的热血,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一笔。
“我命由我不由天!”
相比起那些衣食无忧的人,乱世之中更多的是那些“草根”。他们没有李世民、长孙无忌那样的高贵出身,也不像罗士信、苏定方那样的衣食无忧。
这些“草根”自出生起,就注定着要比别人起点更低,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血与泪。生逢乱世,他们注定不可以听天由命,他们注定要靠自己的拳头,生生为自己砸出一条血路。
杜伏威
16岁的时候,杜伏威就成了一个被朝廷捕捉的要犯。
因为家贫如洗,自己也不善经营谋生,杜伏威便与铁杆兄弟辅公祏一起行窃,偷的正是辅公祏姑姑家中的牧羊。
被告发之后,两人开始亡命天涯,并聚集了一帮强盗贼人,啸聚山林。
进则冲前,退则殿后。从开始的一名小卒,成长为一方首领,杜伏威的地位完全是以生命搏来的。
从一个衣不蔽体的小偷,成长为江淮霸主,成长为李唐的第四号人物,再到暴毙长安,杜伏威也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
刘黑闼
与杜伏威极其相似的,还有刘黑闼。
生逢乱世,好酒、好赌,加之家境贫困,又不甘于做什么小本生意,年轻的刘黑闼时常靠着同乡的窦建德资助才能勉强度日。
随着起义军纷起,刘黑闼咬咬牙就投奔了郝孝德,过起了啸聚山林的绿林生活。
郝孝德带着他投了李密,李密战败后他又被王世充所俘,费尽周折再跑路投奔窦建德,不料窦建德却于虎牢关一战而亡,刘黑闼只能躲回老家种菜度日。
“草根”的人生,从来都是这么不讲道理。
到再次出山为窦建德复仇,刘黑闼暴揍李神通、罗艺、李世勣等人,向天之骄子李世民展示了一个“草根”身上的不世军事才华。
可惜,他还是输了。
尽管都以悲剧收场,但杜伏威、刘黑闼这样的曾经少年郎,身上始终流淌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热血。
像他们这样的少年郎,又何止千千万,他们也只不过是从中脱颖而出的寥寥数人罢了,却能代表着最大的一个“草根”群体。
更多像他们这样的“草根”,甚至不配拥有姓名,在人命如草芥的乱世之中,何其多的少年郎虽是满腔热血,却也无奈沦为“小兵甲”、“小兵乙”。
乱世出英雄,英雄出少年。
可这背后,又将是多少无名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