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跟风报班!中消协揭露校外培训六大“坑”

央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记者王逸群)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就要放暑假了,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计划孩子的假期生活。各种校外培训机构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由于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众多、办学资质不一、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校外培训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整个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在此时,中消协有话要说。

中消协近日提示,面对“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及不菲的培训费,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慎重选择。校外培训市场目前存在哪些消费陷阱和乱象?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选择?

中消协表示,校外培训乱象目前主要包括六种: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

校外培训的六大“坑”,你踩过多少?中消协表示,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案例显示,202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吴先生花费9000元为其小孩报了当地一家培训机构的培训班,双方签订了培训合同。19天后,吴先生要求该培训机构按照合同载明的“未学满一个月,按70%退款”的条款约定,退还自己现金6300元,但培训机构只同意退款5000元。于是消费者投诉至当地消委会,最终经调解,剩余款项才被退回。中消协消费指导部徐江介绍:“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不按合同约定开课、合同中含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规定为消费者办理退费尤为突出。”

校外培训的第二个“坑”是:收费靠忽悠。中消协表示,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对贷款利率、风险提示等却刻意隐瞒,家长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套路贷”陷阱。

徐江说:“若培训机构关门停业或者负责人跑路,消费者将面临既上不了课,又拿不回钱的处境,有的甚至还要继续还贷款。如,近年来韦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停业关门,深陷资金链危机,涉及消费者人数众多,损失金额较大。”

价格欺诈也是消费者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从未销售过的课程,标以数百元的“原价”,再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购买;实际只卖1块钱的课程划线价却为数千元。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例中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处以共计3650万元的顶格罚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欺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局长袁喜禄介绍:“比如,邦德在其公众号标示‘2节试听课+期末高分秘籍,原价430元,现价仅12元’。事实上该补习套餐是专门为2020年‘双12’推出的全新体验活动,其所谓的‘原价’此前从未销售过。”

校外培训机构的另一个“坑”是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中发现,蓝天宣传其教研团队“超过85%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实际上毕业于985或者211大学的老师占比不到15%。

缺乏资质,也是校外培训市场的主要乱象之一。按照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从事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但中消协表示,实践中,培训机构证照不齐或者任课教师缺乏资质等问题大量存在。徐江介绍:“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周先生2021年6月到市消委会投诉,称给孩子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辅导班,费用为21384元。后来,经过几次课程学习后,周先生发现培训老师并非该机构正式聘用的全职教师,而是临时调配的,老师的资质也存在问题,且服务质量很差,导致孩子上课时间总是调整,不稳定,影响孩子学习效果。”

校外培训的另一个乱象就是:焦虑营销。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式”宣传――“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广告语,引发家长焦虑。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表示:“看你简历漂不漂亮,简历漂亮,无非就是参加什么‘杯’,什么‘赛’,参加什么考试,有证书才可以。”

中消协提醒广大家长,不能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要理性客观看待培训机构广告中的“通过率百分百”“快速大幅提分”“一线名师”“0元课程”等宣传,做到不轻信、不盲从。

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二级巡视员李东卫表示,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广大学生家长可以参考该合同示范文本,更好了解消费者权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43 字。

转载请注明: 不要盲目跟风报班!中消协揭露校外培训六大“坑”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