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日军追着中国军队打,甚至其以一个步兵大队就能击败我方一个步兵师的情况都很常见。
这就使得中国军队必须以比日军多很多的部队去防御,而进攻的话则需要更多的兵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日军武器比中国军队精良,同时其训练也要超过我们。但若是中国军队的训练赶上去,武器也不次于日军还会出现被追着打的情况呢?
答案是否定的,1945年湘西会战期间的武冈保卫战,就很能说明问题。
武冈,位于湖南西南部,是芷江外围的重要门户。日军发起进攻后,即以第68师团抽组部队组成的关根久太郎支队(步兵4个大队)以及第34师团部队组成左翼部队向这一带进犯。
其中直接进攻武冈城的约有3000余人,其实力数将近一个满编联队,但具体部队则来自不同部分(网上称日军为一个师团上万兵力,有些夸张了,因为这路日军没有全部进攻武冈城)。
而中国军队在这一方向上节节抗击的是74军的58师,具体担负武冈城守备的是该师172团的一个步兵营。
日军约一个联队的兵力进攻一个营,正常情况下问题不大,但是武冈之战恰恰不正常。因为守军是被称为虎贲军的74军,该军当时在训练及武器上是不次于日军的。
74军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成立的,一开始下属只有51师和58师,后来又加入了57师。
这三个师中,57师在战前虽然是调整师(即所谓德械师)之列,但该师是杂牌,列入调整师只不过是平衡而已;而51师和58师则是在保安团基础上组建的,也不算黄埔军嫡系。
但是这支在中央军中没多少历史渊源的部队却在抗日战争中多次扛大梁,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等一系列大战。
在俞济时、王耀武等人的带领下,74军这支原本并不嫡系的部队硬是给打成了正面战场上一等一的王牌部队,甚至在抗战中期竞争攻击军的时候,“干掉”了老牌的18军。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到1945年初,随着滇缅公路的打通,大批美械武器开始源源不断输送到国内,74军成为六个甲种美械军之一。
按照美械标准,其军属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师属一个75毫米山炮营、团属81毫米迫击炮连和37毫米战防炮连、营属一个装备8挺重机枪的机枪连、步兵连每个排2门60毫米迫击炮、每个班一挺轻机枪还有一支冲锋枪。
这样全套装备下来,其火力是空前的。
不过到湘西会战爆发时,74军的美械换装还在进行中,因此部队是以半美械的状态投入作战的。
根据现有资料,74军当时还没有接装美式山炮、榴弹炮,同时重机枪也是之前所有的。但是在基层部队却普遍换装了冲锋枪、迫击炮,同时还接收了火焰喷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等美式武器。
虽然说火炮没有换多少,重机枪也没来得及换新的,但是我们要知道74军在换装美械前就是国内王牌部队,其本身就装备了不少苏联造的火炮,重机枪的性能和弹药也是有所保障的,因此并不影响其发挥。
而且74军是一支非常善于使用突击队战术的部队,火力猛的美式近战兵器的列装更便于其发挥出自己的战术来。
武冈有城墙,74军部队接防后又在当地民众帮助下构筑防御工事,不得不说湖南民众抗战时期的热情是极高的,很多人家连饭都吃不饱,但却拿出宝贵的糯米用于修工事,由此看来抗战诸多大会战在湖南进行,而湖南却未沦陷也不是没原因的。
1945年4月27日,日军开始进攻武冈。激战三天之后,日军才以巨大伤亡为代价夺下了城外的防御工事,而守军则依托城墙守备。
很多文章提及日军以近百门大炮轰击城墙,这绝对夸张了,因为当时日军本身也没多少火炮。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敢死队攻击了。
日军的敢死队是抱着炸药包冲击的,这足以证明日军当时也缺少火炮。上百名敢死队在靠近城墙前就被击毙了,剩下的则引爆了炸药,将城墙炸出一个缺口来。
但是还没等日军调整进攻,守军便在城中百姓帮助下用早已准备好的沙袋将缺口填上了。
震怒之下的关根支队开始用步兵密集进攻,因为城中守军并不多,敢死队能冲到城下,那么更多的步兵应该也没问题。
但是关根忽视了中国军队当时装备的美式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在近距离的威力了。
结果冲到城垣附近的日军即遭到了火焰喷射器和汤姆逊冲锋枪的洗礼,伤亡惨重。同时,被烧成灰炭的待遇也使得剩余的日军心有余悸。
此时,友军第44师部队赶来增援,早已是惊弓之鸟的关根支队被迫撤军,此时74军的这个营守卫武冈已经有7天之久了。虽说自身伤亡也不小,但却挡住了优势日军的轮番进攻。
由此来看,只要有好的装备和训练,日军并非中国军队的对手。若非其在1945年8月即无条件投降,否则在华日军将遭到更严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