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考研生,初试高分,复试被刷,非是受歧视,而是研究能力不够

研究生招生和高考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仅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笔试之后还有复试。很多初试高分考生,在复试中被刷,这其中有不少是二三本院校学生,于是坊间便有了“复试歧视说”——复试“看出身”,考官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一遇到二三本院校学生,不但会故意刁难,更会评低分,这些说法可信吗?平湖一柱很负责任地说,这纯属无稽之谈,都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的主观臆测罢了。

这是因为,研究生复试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随意,是有规定的。

从复试内容到复试程序,从复试命题到评分标准,从考官选拔到考官考试,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复试时采取的是“三随机”制度——即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

此种情况下,考官考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复试的是谁,也不知道考生本科就读于哪所大学,不会存在“先入为主”印象,也就谈不上歧视;考试中,题目并非考官现场随意出题,而是考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即便考官想“刁难”也没有机会。

三本考研生,初试高分,复试被刷,非是受歧视,而是研究能力不够

散布“复试歧视说”的人,其观念还停留在若干年前——多年前,研究生复试多是“导师制”——也就是“我的研究生我复试”,考官就是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 复试前导师会让考生提供简历。这样,复试前考官就对考生已有了解,复试时也多会有针对性提问,最后的评分当然也不仅凭考生的现场表现,更有前期简历叙述(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历也是考生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考生,考前已经与导师沟通,导师早已“先入为主”了。不过这都是过去的旧皇历,看不得了。

至于二三本学生复试容易被刷,也并不意外。因为,实事求是地讲,不同段位学校的教学水平、方式等是不同的,否则怎会有一、二、三本的区别呢?总的来说,段位越高的学校,研究、学术氛围越浓厚,越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段位较低的学校,多注重的是知识的教学,学生视野较窄,创新能力不足。这是大家都心中明白、但却都不愿说透的事(哈哈)。

研究生初试考察的都是基本内容,所谓应用仍不过是“纸上谈兵”,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而研究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更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个研究能力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以创新思维为主的探究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这一点上,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相当部分二三本考生是有欠缺的。这样的考生即便侥幸考上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也会表现平庸,甚至难以研究下去。

三本考研生,初试高分,复试被刷,非是受歧视,而是研究能力不够

比如,2020年,大连某高校一研究生疑似因延期毕业而自杀。这名学生在遗书中说,他“多次实验”的数据,老师却评价说“没有意义”,而后“为了提高效率,好几次通宵做实验”,可是最后仍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

悲剧已然发生,我们本不该再对其说三道四。但他的这些自述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却极具有启示,不难看出,作为研究生,该同学的“研究能力"是极度欠缺的:在得到导师“数据没有意义”的评价后,不应该再照着“原路”继续做实验,而是要将自己的实验目标、预期结果和自己实验过程进行比对,总结、分析、反思,发现其中问题,然后调整实验思路,改变实验方法。反之,像我们这位可怜的同学那样,仅是一味地努力、加班加点“通宵做实验”,不过是对错误的不断重复,越是努力,最后越是“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

由是观之,研究生是搞研究的,这一点考生同学必当先弄明白。所以,研究生复试并不是初试的简单重复,并非“一回一答”要一个答案,考官看的不仅是答案的正确,更有你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考生对抽到题目的回答,应该有着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话做出独一无二的回答,如此,才能得高分。否则,像小学生一样,问一答一,只在“会与不会”“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那么,纵然你试试第一,复试一样会被刷。而这与你本科就读的学校是“985”“211”、还是二三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三本考研生,初试高分,复试被刷,非是受歧视,而是研究能力不够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76 字。

转载请注明: 三本考研生,初试高分,复试被刷,非是受歧视,而是研究能力不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