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看到孔子墓不下跪,机智大臣挡住碑上一字,康熙连忙跪拜
被誉为“孔孟之地”的山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曲阜,因为一代至圣孔老夫子的墓地在此,后世帝王来山东都会前来祭拜。但是有这样一位帝王,当他来到孔子墓时,审视着墓碑上的大字,却不肯跪拜,直到有位机灵的大臣把墓碑上最后一个字给遮挡住了,这位帝王才俯身下拜。这位帝王是谁呢,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正是在他那个时期,儒家思想才正式成型。后来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最正统的思想,也成为历代帝王的治国之本。孔子本人也被称为“至圣”。
历代帝王到了山东,都要来孔子墓前祭拜。清朝的康熙大帝对儒家治国之道非常尊崇,自然也免不了来此祭拜,但见到墓碑后皇帝却犹豫良久,因为其中一个字犯了皇帝的大忌。
顺利跪拜孔子像
当年清朝入关,入主中原后,为了拉拢中原地区的文人,巩固在全国各地的统治,他们主动选择了中原文化,尊奉自汉武帝以来就长盛不衰的孔孟之道。为此顺治皇帝在明朝封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基础上,加“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顺治之后的下一位皇帝是康熙帝,他一生组织了六次南巡,有三次要经过山东的泰山、曲阜等地,自然要去拜谒孔庙、祭拜孔子了。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十八日黎明,上御辇,设卤簿,进曲阜南门,诣圣庙,至奎文阁前下,由甬道旁行至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礼。”他对着孔子的圣像使用了最高的礼节,三拜九叩的大礼,之后又亲自诵读了祭文。
这让围观的山东百姓感动不已,高呼万岁。要知道,在此之前,康熙只跪拜过自己在太庙里的列祖列宗,还有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的陵墓。
祭拜孔子墓的波折
出了孔庙,一行人又来到孔林,准备祭拜孔子墓。康熙缓缓地走近,正准备祭拜,却凝视着墓碑上的几个大字发起呆来,迟迟不肯有所动作。文武百官有些迷惑不解,但天威难测,又不敢乱问,一个个面面相觑,场面非常尴尬。
这个时候,有个聪明的大臣似乎明白了什么,让随行的太监先引皇帝到一旁休息,然后找人安排去取一匹黄缎来,把墓碑上的最后一个字给遮掩住,然后再请皇帝回来。康熙帝回来后,看到那匹黄段子,心神意会地笑了笑,立即下跪行了大礼。
后来那些好奇的官员去问这位大臣,听了他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啊,孔子的墓碑上刻的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几个大字,那个“王”字看了非常扎眼。想想康熙是一国之君,怎么能拜一个王呢?
而且,康熙是一位汉学文化修养很高的帝王,骨子里就认同孔孟之道,你让他视孔子为老师,为圣贤,他会很开心;但把孔子视为一个王,他心里是很别扭的。
孔子墓地王为什么像干?
其实,当初在书写和镌刻这块碑文时,书法家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这块碑是明朝正统年间的书法家黄养正写的。当时明朝还沿袭着元朝对孔子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后来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时候,才把“王”字给去掉,改成了“至圣先师”的称号。
但黄养正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啊,当然他已经意识到了不妥,在书写到最后一个“王”字,有意把中间一竖拉长,把最下面一横隐隐地挡在石台后面。黄养正故意写成这样,就是因为皇帝也经常来祭祀孔子,只能是拜师不拜王,看到王字是会不满的。
即便如此,当康熙皇帝祭拜时,还是惹出了这样的麻烦。后来清朝有意把墓碑前面的石台扩建了,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在历代王朝中,皇帝被称为“天子”,当然和我们凡人有所不同。而且,当皇帝也是件辛苦的差事,一举一动都要记录在册,所以他们往往会非常谨慎。就像康熙祭拜孔子这个故事讲的那样,一个王字引起了多少波折。反过来说,真得很佩服那个大臣,他能揣测到帝王心思,也是因为多读书有见识才能做到的啊!
参考文献:《康熙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