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积极响应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通知》要求,紧密对接“十强”产业需求,精准发力,以产业集群促进特色专业集群建设,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走出来一条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对接产业需求,打造优势专业集群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多专业交叉复合,积极探索“大信息”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为核心的“3C”专业集群;突出培养学生解决“新动能”中关乎计算机、自动化、电子通信“3C”融合关键问题的能力。并引入企业行业真实案例和工程项目,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直接就业,缩短了企业培训时间。
建设产业学院,深化校企行协同育人
学校通过调研产业发展现状,创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将技术发展、岗位需求等指标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互相融合,构建了“校、企、行 三元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学校与浪潮优派有限公司、山东电子学会等企业和学会组建了“3C”融合产业学院,开拓了 “学校+协会+企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校企协三方的信息、人才、物质、技术等资源的互通共享,为企业培育人才和学生入职就业搭建了良好的渠道。
共建研究院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优势,依托省级创新平台中德智能制造中心,先后与安丘博阳机械公司、山东七运集团公司等成立“齐鲁理工&博阳机械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智能液压装备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增强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育了亟需的技术研发人员,为企业对口人才招聘提供了有效途径。
强固科研支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充分发挥科研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带动能力,围绕学校养成教育,积极践行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3C”融合人才,搭建师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平台,通过导师带竞赛社团,学生进科研团队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与产业对接,带领学生设计、开发项目,将成果应用服务于实践教学,实现了科研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学研结合、赛学结合,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以上获奖150余项,学生自主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业适应能力、人文素养普遍提升,近3年相关专业毕业生到本行业(领域)就业占比73.6%,学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6%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达98%。
发挥团队优势,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为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精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云边缘计算、5G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以计算机、通信和控制三大学科为核心,落地制造业领域,通过交叉融合,组建了“3C”(计算机+通信+控制)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团队聚焦形成了“智能计算、忆阻计算电路、智能检测”三大特色方向,在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以及忆阻电路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先后完成12项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取得经济效益近3亿元,较好服务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成果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奖3项,山东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山东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1项。“3C”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团队获评山东省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齐鲁理工学院在新时代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中,秉承着“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培养理念,践行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积极服务社会,在学生心中播撒了智慧和创造的种子,引领学生以梦为马,追逐梦想,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做出了应有贡献。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