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春申君黄歇终归是率军赶到邯郸城下,魏无忌领兵数十万攻击秦军,最终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秦军伤亡惨重,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的援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秦国攻打赵国算是失败了,此时是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昭襄王是在位56年去世的,在攻打赵国失败后,在秦国次年攻打周国后,秦昭襄王直到去世时基本没有在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说起距今两千多年,秦、赵两国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未必人人知晓,但要说到成语“纸上谈兵”,几乎是无人不晓。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是基本上是没有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这样的人如若率军打仗,很可能就会败北。果不其然,赵王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中急于求胜,最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国用赵括代替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最终导致赵军惨败。
赵军换了大将,而秦军此时也换了主将,然而不似赵军那般,将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换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赵括,虽然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但并代表其儿子赵括是个将才,赵括只是熟读兵书,是理论知识多,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而秦军换上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任命为主将,之前的主将为副将,副将也是久经战争的秦国名将王龁。
长平之战后,秦军大将白起是想乘胜追击,准备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亡赵国,但最终因秦相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导致秦、赵两国合议,赵国割六城给秦国以求和,秦相范雎向当时的秦王秦昭襄王建议,被应允。之后秦国休兵,范雎导致白起失去了灭赵之功,为此,大将白起和丞相范雎也结下仇怨,秦国也失去了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赵国得以幸存。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之后便自杀了。
赵国此时仍然被秦军围攻,形势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向魏国和楚国求援。之后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荐”,平原君的门下的食客毛遂此时已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但没有名声,不被人所知。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毛遂最终说服了楚王,楚考烈王派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平原君还向魏国求助,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战国四公子)的姐姐,而信陵君魏无忌是当时魏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魏国没有派兵支援。于是平原君就写信责怪信陵君,说“即使你抛弃我,难道你也不可怜你姐姐吗?”,而信陵君多次请魏国发兵救赵都被拒绝,最终信陵君让人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魏军去救赵,而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围攻,已经是到了危急时刻。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秦昭襄王47年(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嬴稷是在五十六年去世(公元前251年),此时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秦昭襄王死后,儿子安国君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但秦孝文王在守孝一年后,正式继位三天便去世了。之后秦孝文王的儿子嬴异人继位,是为秦庄襄王,而秦庄襄王继位的时间也短,在继位三年后去世了,秦国是四年时间驾崩了三个国君,为此秦国的国内多少也会产生一些动荡。秦国这样的情况也无法对外发动战争,此时算下来,距离长平之战13年过去了。
秦昭襄王死后,其儿子嬴政继位,但嬴政此时只有13岁,无法掌权亲政,虽然秦国的朝政有大臣辅佐,但秦国对外扩张的步伐也会有所受阻,嬴政是22岁行加冠礼仪,开始掌权亲政,嬴政开始亲政时已经是公元前238年,距离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了23年,并且秦王嬴政亲政后也需要熟悉朝政,并且对外发动战争也需要做准备。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因秦昭襄王时期秦相范雎提议和解,导致失去了最佳攻打赵国的机会,两年后对赵国的攻打,因魏国和楚国的救援,导致秦军失败未成完成灭赵。并且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被秦军斩首加坑杀有45万之众,但秦国的伤亡也不小,秦军伤亡约有二十万,秦军的伤亡并不小,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战胜赵国也是险胜,秦国也是伤了元气。
长平之战两年后,秦军又攻打赵国,但最终魏国和楚国的援军解救了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机,秦军在魏、楚、赵三国联军下失败,又有损伤,加上在长平之战的损失,秦军的伤亡并不小,秦国此时也需要休养生息。并且此时秦昭襄王也已是年近70岁的年迈之躯了,自然和年轻时的精气神相比,直到75岁去世,几乎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秦昭襄王嬴稷死后,接着秦孝文王嬴柱1年后去世(守孝期一年,正式即位三天),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三年后去世,秦国是四年内死了三个国君,秦国国内多少有些动荡,加上先前战争的损伤,也需要修养生息,不适合对外发兵征战。而新继位的秦王嬴政只有13岁,嬴政在22岁才能举行加冠礼,开始掌权亲政,此时算下来都已经过去了20多年,赵国也在因为秦国发生的种种情况一直没被秦国所灭。
嬴政继位两年后,在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因赵、燕两国发生战争,秦国并借机开始攻打赵国,此时长平之战过后24年。长平之战后因合议,秦国错失灭到赵国的良机,加上秦国国内的种种原因直到20多年后,到了秦王政时期,秦国才重新对赵国发动战争。秦王政十三年年,秦国开始攻打赵国,攻取了赵国的阏与、轑阳、河间、安阳等城池。两年后,秦国又大举向赵国进攻,在攻取的赵地上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灭六国之战,同年韩国灭亡。在次年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下令派兵大举攻打赵国,秦将王翦和其军队攻占了赵国的井陉,同年秦将杨端和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在秦王政十九年,秦军已经全部平定了赵国,并俘获了赵王。之后秦王嬴政亲自去往原赵国,将自己幼年在赵国有仇之人全部活埋,赵国此时可以说已经覆灭了,长平之战到公元前228年俘获赵王,过去了32年。
不过秦军在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时,赵国的士大夫和赵公子嘉带领的几百宗室之人逃亡到了代地,赵国公子赵嘉在宗族之人和大臣们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继续抵抗秦军。赵嘉在代称王六年后,在公元前222年,秦军向代进军,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至此,赵国彻底灭亡。秦、赵从公元前260年发生了长平之战,到公元前222年,秦军彻底灭亡赵国,共经历了38年。
《史记·秦本纪》: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
长平之战的发生是因为秦国和赵国争夺上党发生战争,进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在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的时候,秦国原先是攻打赵国的,在同年秦国命魏国人范雎为客卿,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被秦昭襄王采纳,秦国开始攻打距离秦国最近的魏国和韩国,之后秦王攻打韩国,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赶到惊恐,于是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
但是韩国向秦国求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虽然韩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但是上党郡守却不愿意降秦,之后韩王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配合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但是这个冯亭上任后也不肯降秦,而上党人又无力对抗秦国,郡守冯亭于是采用驱虎吞狼之计,率领上党郡投降赵国,赵国接受了上党,赵国的作为自然是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国就决定对攻打赵国,于是双方发动了长平之战。
秦国派遣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连胜几场,攻占了上党,并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赵国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增,但是大将廉颇知道秦军善战,赵军不能硬战,于是修筑壁垒,严密的守垒对峙,等待机会进攻。廉颇不愧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其防御的办法是能保护赵国,并且伺机而动。虽然赵军一路溃败,但是严防死守,秦军也会因为是长途作战,无法长时间作战而最终失败。
赵孝成王却不这么想,赵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赵王反感廉颇的怯缩不战,而秦国也知道廉颇的防守作战不利于秦军,认为廉颇对于秦国是个忧患,于是使用离间计,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计划,散播谣言,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最终将秦国的离间计信以为真,于是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括不愧是“纸上谈兵”,在取得廉颇的职权后,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把廉颇的防守作战方针改为出兵进攻,秦国开始秘密派遣大将白起代替了王龁。白起设计佯装战败溃退引诱赵括追击,白起的计策成功,秦军用几十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赵军,并切断其粮草供给,赵军开始突围,主将赵括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在多次突围失败后最终投降于秦。
赵军虽有四十多万投降,但是最终都被白起坑杀,赵国仅此一役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如果秦军剩胜追击,赵国因主力部队被白起坑杀,赵国很可能秦军灭亡。但最终因为秦相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导致秦王接受了赵国的议和,赵国为此错过了灭亡赵国的大好良机,虽然在两年后,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并且包围了邯郸,但是被楚、魏两国军队来派兵援助,解了赵国邯郸之围。
至此,秦国失去了灭亡赵国的良机,此时秦昭襄王已是年迈之态,加上秦军在长平之战也损失约20万兵士,和之后发动战争的一些损失,秦军也需要修养生息,恢复元气,直到秦昭襄王去世,秦国也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秦昭襄王去世后,之后的两位君主也去世的早,秦国四年时间内,三位国君先后去世,而新继位的秦王嬴政才13岁,因年幼无法亲政,嬴政22岁亲政两年后就对赵国发动了战争,因为种种原因秦国在长平之战后38年才攻灭了赵国。
大家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没有乘胜追击灭亡赵国,是否有秦相范雎的原因?对战国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怎么看?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