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成书的《尧典》等文献,后来也被编入到《尚书》之中。《尧典》以及从《尧典》中分割出来的《舜典》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据说,尧是非常伟大的,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尧老了就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尧向各部落的首领咨询,接班人选谁合适。各部落的首领纷纷表示,您的儿子丹朱就很好啊。不过,尧的伟大就体现在他并不是把天下看成是自家私有的,他明确表示自己的儿子并不合适。尧问,你们怎么样啊?各部落首领立即说自己就更不合适了。尧说,既然这样,你们有没有听说什么人比较合适的?不管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品德高尚就可以。各部落首领们就向尧推荐了舜。尧问道,舜有什么过人之处?部落首领们说舜“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协”。舜的生母去世后,他的父亲又给他娶了后妈,他的后妈非常贪婪,他的弟弟非常阴险,他的父亲非常愚蠢,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舜依然能够做到非常孝敬有爱。
尧听了以后决定对舜进行全面考察,经过一番复杂的考察以后,他的确认识到舜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决定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舜。舜推让不过,不得已接受了尧的禅让。舜即位后,对尧晚年的一些过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处置了尧晚年的一些罪人,很快天下局面为之一新。二十八年后,尧去世,舜全面接手天下政务,选贤与能,收到了“庶绩咸熙”的效果。到了舜的晚年,舜也放弃了自己的儿子商均,选择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接班人,最终禅让给大禹。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的确存在过一个军事民主制的阶段。后世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曾经有过类似禅让的习俗。但是,禅让的过程是否如儒家经典所美化的那么高尚,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经过了儒家经典的渲染,尧舜禹的禅让成了世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世儒生言必称尧舜。
在人们的观念中,朝代的更迭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代表了天意的。但是,朝代更迭背后的规律是什么?人们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战国时期,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并不神秘,万物皆有阴阳,这是人们对世界朴素的认识。同时人们试图归纳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不管他们归纳的是否正确,至少归纳行为本身就是人们思维高度发达的体现。阴阳五行,就是那个时代里的科学。当人们去探究历史规律的时候,也想当然地把自然规律套用到了人类社会之中。古人认为五行之间是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朝代的更迭也应该是五行相克规律的体现。
战国时期的一个叫作邹衍的思想家提出,最早的虞舜在五行之中属于土,代替了它的夏朝属于木,代替了夏朝的殷商属于金,代替了殷商的周朝属于火,而未来取代周朝的王朝在五行之中应该属于水。于是秦朝后来就宣称自己取代了周朝,水克火,自己在五行中的属性就是水。古人同时将五行与无色相匹配,木的颜色是青,火的颜色是红,金的颜色是白,土的颜色是黄,水的颜色是黑。根据这一规律,秦朝就以黑色为最尊贵的颜色,相应地国家各项制度也都争取做到与水的这一属性相吻合。
当人们总结出上述规律的时候,人们还停留在认为政权的更迭只有革命一个途径的阶段里,所以他们总结出来的规律突出强调了五行相克的关系。后来,人们认识到政权的更迭原来还有禅让的途径,于是人们又用五行相生的规律来解释人类历史。
顾颉刚先生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层累地造就中国古史说,根据他的观点,上古时期的历史很多都是后人有意无意间伪造的结果。顾颉刚先生的名著《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详细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当然也有疑古过甚的缺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也的确说明了很多历史的真相。
秦汉时期人们在构建上古历史谱系的时候,参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来重新定义了朝代的属性,虞是土,夏朝是金,商朝是水,周朝是木,而汉朝则是火。秦朝如同历法中的闰月一样,只是个插曲。西汉中后期,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历史叙事。
西汉的建立者刘邦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其父亲的名字都没有被记载下来。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刘邦突然有了一个伟大的祖宗:尧!因为在历史上,虞舜之前是唐尧,虞舜五行属土,唐尧五行必然属火。而同样是五行属火的汉朝,就是当年尧的子孙。不过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编造出从尧到刘邦的完整谱系。
既然西汉和尧一样都是属火的,那么尧后来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别人,汉朝也该如此。汉昭帝的时候就有一个叫作眭弘的儒生向皇帝提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他还说这段话是从董仲舒哪里听来的。到底是不是董仲舒说的,暂且不论,至少在汉昭帝的时候已经有人接受了这种观点了。西汉后期,人们对朝廷越来越不满的时候,批评朝廷的声音越来越多,人们甚至开始怀疑西汉王朝是否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比如谷永在批评皇帝的时候就说道:“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你们没本事就该下台。就连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宗室刘向也说道:“天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就在人们对汉家皇帝越来越失望时,王莽以近乎圣人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以典型书生形象出场,“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王莽后来官越做越大,充分利用了王氏外戚的优势,在三十八岁时任大司马。之后并没有改变他的一贯作风,“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还刻意进行表演:“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曵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童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后,王氏外戚彻底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年幼的汉平帝不过是个傀儡。王莽出任大司马,后来又被封为安汉公。元始年间,王莽一方面继续打击政敌,彻底控制权力。另一方面,继续进行充分的表演,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元始五年,王莽毒死了汉平帝,朝廷面临着选谁来当皇帝的问题。当时汉宣帝的后代还有好多人,王莽却偏偏说年仅三岁的刘婴最吉利,选他为接班人。
就在这时,有人从一口井里发现了一块石头,上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字。王莽听到有这样的东西,当然非常高兴,这是天意的体现。立即派堂兄王舜去找老太后商量,老太后王政君当然不同意,王舜解释说,王莽并不是真的要当皇帝,不过是需要一个皇帝的名分来命令群臣,这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而已,老太后被迫妥协。王莽就这样成了摄皇帝,暂时代理皇帝之位,立刘婴为太子,等到刘婴长大的以后,再把皇位还给他。
与此同时,王莽宣布自己家原来是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个国王齐王建的后代。因为他们家曾经当过王,所以人们称呼为王家,后来以王为姓。而战国时期齐国国王的祖先来自于陈国,春秋时期陈国的一个叫陈完的贵族为了躲避国内的动乱到了齐国,在齐国安家,最终在战国初年夺取了齐国的王位。根据历史记载,陈国的第一个国君叫妫满,他是大舜之后。这样,王莽构建其了自己和大舜之间的谱系。当年,尧把天子之位传给了舜。如今,尧的后人也应该把天子之位传给舜的后人。
如此这般三年以后,王莽的地位更加稳固,他也就不满足于代理皇帝了。就在这时,有一个叫哀章的投机分子,伪造了两份天书:《天帝行玺金匮图》和《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并把它们偷偷送到了汉朝的太庙之中。一听说有天书出现,王莽立即去亲自迎接。人们普遍认为,汉朝在五行中属火,火的颜色是赤色,所谓的赤帝就是汉朝的皇帝。大舜在五行之中属土,舜的后人王莽也是如此。土的颜色是黄色,所谓的黄帝指的就是王莽。王莽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天书,他表示自己虽然忠于汉朝,但是不敢违背上天的旨意,愿意接受汉朝的禅让。于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次禅让上演了,王莽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真皇帝。美中不足的是,当他派人找老太后要传国玉玺的时候,老太后大怒将玉玺扔到地上磕破了一个角。
虽然王莽的皇帝没有当到头,十多年后死于非命,但是王莽所导演的禅让游戏却成为后世许多野心家效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