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是“六尺巷”的蓝图,也是官民关系的一种和谐体现,作为后来人理应传承这种优良传统,可如今的社会对于礼让是如何的态度呢?
礼让在现代的社会中成为了一种口号,或者成了一种作秀的表现,再或者是一种虚伪的处事方式,人人都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栽赃陷害,过河拆桥的作风纷纷上演。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别说官与民之间,就是民与民之间礼让的也越来越少,记得有一次我骑车通过十字路口,前方绿灯,但骑的很慢,忽然听到一阵急刹车的声音,有一对中老年夫妇骑着电摩在离我身边一米的距离停下,我也赶忙停了,微笑着朝他们摆摆手,示意让他们先走,那个男人瞅了我一眼,然后那个妇人嘴里骂骂咧咧的说骑车不看路,不长眼睛啊,我听后感到惊讶,明明是他们闯的红灯,我还让他们先走,最后还把责任推在我的身上。
当时我有点生气,倒不是因为那个妇人骂我,只是觉得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不应该存在如此不懂礼让之人,我想他们起码也应该抱歉的点个头回敬我吧?怎会还会对我骂骂咧咧呢?可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别说礼让了,巴不得让你置于死地,他自己好得利。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尽管如此,“六尺巷”依旧教导我做人的准则,为人要大度,不可对凡事斤斤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想想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就拿现代战争和春秋战争相做比较会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战争的战场那是一片狼藉,横尸遍野,白骨森森,旗倒城破,血流成河;而春秋时期的战争就没这样的惨状,偶尔有战士受伤,而受伤后的战士退下战场休息,不能被杀,所以那个时期很少有伤亡事件;敢问,我们人类是想以春秋时期的方式打仗呢?还是用现代非得置人于死地的方式打仗呢?我想没人喜欢看到血流成河,横尸遍野罢!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那是什么造就春秋时期如此仁义的打仗方式呢?这要归功于礼仪了,因为那时候的礼仪也影响到战争中,双方作战不杀受伤的战士,不追杀逃跑的战士,更不会用各种卑劣的手段置人于死地,那时候的人心中有礼让的意识。
当然,礼仪的适用也有局限性,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必讲什么礼让了,因为那时的小日本没有礼让的意识,礼让是对等的,你对我礼让,我也对你礼让,如果不对等就不会有“六尺巷”了,那只能是“三尺巷”,当真出现“三尺巷”,这礼让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小日本的侵华战争,那就是不对等的礼让,所以也无需礼让,也许血流成河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我遇到的那对中老年夫妇,他们不仅没有礼让的观念,而且还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不仅仅只是没有礼让的品德,更是处在危险的边缘,这对交通事故来说更是一种隐患。
礼让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国际礼仪,小到为人处事,愿国富民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传统美德的传承。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心宽天地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25 字。

转载请注明: 别让“六尺巷”变成“三尺巷”,礼让美德,如何传承!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