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特色优势 建设一流专业

发挥特色优势 建设一流专业

武汉体育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

武汉体育学院是全国知名的体育高等学府,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不断努力向建设成为拥有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汉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迎来了全盛发展。

历经廿年建设一流新闻学专业

学校一向重视本科教学,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践行体教融合,以此为基础,整体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先导,突出交叉学科发展特色;二是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办好本科专业;三是制定“固本、强基、拔尖”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坚决落实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建设质量的标准模式;五是以五类“金课”建设为指引,推进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的深化改革;六是构建“两查六评五反馈”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校内校外高效双循环。

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开办新闻学专业,专业发展促进了学院建设,2011年学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来自广州的张德胜教授脱颖而出,由此开启了武体新传院的“黄金十年”。

2012年新闻传播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013年获批首批省级试点学院;2014年增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点,分别获批省级“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还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2015年新闻学专业在湖北省升入一本招生,获批首届省级“湖北名师工作室”,“互联网+体育”入选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培育项目,开始招收体育学一级学科体育传播方向博士生;2017年增设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点,获批“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培育专业;2018年“三双式”实践教学体系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新闻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还获批省级实践教学团队。

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从2011年至2020年,武体新传院共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5项,名列全国同类院系前茅。2016年代表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年和2020年又相继荣获湖北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张德胜荣膺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称号。

“讲、下、懂、会”已成武体新闻四大特色

在专业定位上,学校新闻学专业紧跟“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突出“基层体育传播”,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努力培养服务新时代的基层宣传、体育报道和健康传播复合应用型人才,现已基本形成“讲政治、下基层、懂体育、会传播”的办学特色。

讲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懂得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和公众,用优秀的新闻作品传播主流声音和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既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又强化担当、以行践知,要成才则先成人。

正是在这种长期“讲政治”精神感召下,广大学生加入各种社团、协会,积极投身各种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如2014级一班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2016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的荣誉称号,2013级学生秦天继荣获2015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和2017年“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之后,又于2020年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志愿者”。

下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既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方法论。武体新传院长期坚持老师带领学生下基层采风,师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征询民意,倾听呼声,从而转变教风与学风,改变文风。

——下街道,了解社情民意,传播正能量。通过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学校所在地卓刀泉街特色文化的文创推广工作,扎实推进院街合作;在2020年武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应湖北省社科联和长江云邀请,张德胜教授冒着风险,深入社区,以出镜主持身份,参与制作了一部弘扬抗疫志愿服务的专题片《城市摆渡人》。本片经多家主流媒体转发,全网有近1600万人次观看了此片,该片荣获“教育部2020年教师风采短视频评选入围作品奖”。

——下农村,送文化下乡,积极开展扶贫扶智。武体新传院领导班子每年都带领师生团队前往偏远山区的学校扶贫点给贫困户送温暖,为当地绘制文化墙;深入农村中学推广普通话,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办暑期培训班,帮助建设农村文化广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下医院,下连队,下球队,下工厂,下边疆……一边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一边让梦想落地开花。鼓励师生把学问写在大地上,将情怀注入热土中。2009届毕业生倪晶依在校期间就是“三贴近”的践行者,今年疫情期间,作为记者,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坚守医院和病区完成了大量的高水平现场报道,荣获2020年“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荣誉。

懂体育。体育院校办新闻,就要办成“新闻人才基地,体育记者摇篮”。武体新传院借助学校体育学学科优势,紧紧围绕体育新闻报道、大型赛事媒体服务以及体育健康与媒体促进三个方面做文章,让广大师生一起爱体育,懂体育。

——懂体育报道。为了让学生就地取材练习体育新闻报道,武体新传院开齐开足体育课,每年男女生分开开展班际足球赛和班际篮球赛,让学生身体力行玩体育;同时开设《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观赏概论》等理论课,头头是道看体育;在全媒体时代,鼓励学生利用平台书写体育,签约媒体解说体育。

——懂媒体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内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多如雨后春笋。无论是武汉本土的“汉马”“武网”以及中超联赛,还是近几年的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亚青会和青奥会以及武汉军运会,到处都能看到武体新传院师生为职业赛事和大型综合性赛事提供媒体服务的身影。

——懂健康传播。崇尚“运动是良医”思想,传播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武体新传院负责编制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普工作规划(2017-2020年)》,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设计了一套体育健身科普丛书。推广家庭体育,鼓励毕业生为家庭开发“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数据库。

会传播。在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是潮流,这对武体新传院师生提出了全新的“四会”要求。

——新闻价值会判断。新闻报道的前提,是要对拟报道事实的属性进行价值判断。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新闻是对于重要而有趣的事情的报道”。抓住了重要性和趣味性,将重要的事情进行有趣化的表达,就相当于抓住了新闻报道的重点。

——传播技术会掌握。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都是“全能战士”,既要熟悉报纸的编辑排版、电视的节目制作、网络的软件使用,还要掌握“三微”“一端”“一抖”等移动新媒体的传播方法。但是,恪守传统新闻理想的最好方式,还是办报。武体新传院院报《新传人》4开8版,已办40余期,实行教师与学生“双主编制”和“主编轮换制”,让更多人体验纸媒严谨的采编发流程。

——线下活动会组织。2015级学生赵涵读书期间担任过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毕业时,她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建设。短短一年多时间,她在西藏团区委组织了十余次省级大型活动,拍摄了十余部省级宣传片,负责官方公众号运营,因为干得开心快乐,她决心扎根青藏高原。

——线上作品会创造。武体新传院推出的慕课《体育与社会》大受用户欢迎,仅半年时间就吸引用户20多万人次;2019年底,学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合作开辟“武体直播室”,将湖北之声《我爱运动+》节目周末版请进武体新传院,由电台主持人带领在校师生共同完成节目,开启了“校媒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武体新闻学专业正在迎着新时代的朝阳,奋勇向前。

(王创业 赵鑫鹏)

(广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82 字。

转载请注明: 发挥特色优势 建设一流专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