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长先问你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你对自己的长相满意吗?
很满意?马马虎虎?还是不满意呢?
knowyourself曾做过一项调查,在两万多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外貌非常满意, 对自己外貌不满意则占了35%, 非常不满意占了4%。
“颜值即正义” 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成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事实。
(长安福特广告语)
仿佛一个标杆竖立在那,让当代女孩们奉为圭臬,以此质问自己:
“我的皮肤够白吗?”
“我的小腿太粗了吧?”
“我脸这么大能扎头发吗?”
容貌焦虑,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不,赵薇执导的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影片一开始,是齐溪在镜子前有条不紊的打扮,一边打扮一边自怨自艾:
“谁是世界上最难看的女孩?”
“不用说,我知道是我。”
镜头转向她的房间,化妆桌宛如武器库,衣帽架仿佛服装批发市场,明晃晃的化妆灯直射她的脸。
每天,她就在这堆“武器”中“备战”,花费两小时三十七分钟,只为打造出自已“不那么丑”的一面。
但一旦卸了妆,照镜子的她就会格外失望,不是为镜子,而是为自己:
“我长得不好看”
就因为这一句话,一个执念,她跑到了整形医院,一进门就迫不及待说了五六个项目。
整形医生扶着她的脸,仔细看了一遍后说“姑娘,你长得很漂亮啊”
齐溪听了反而更难过了,她低着头崩溃的哭了,小声的嗫嚅到:
“我...我就是觉得,我...很丑”
“我很丑”
这句话就像一颗树,盘根交错的深扎在齐溪的心里,为她的美丽年华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这是她的焦虑,也是当代很多女孩的焦虑,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女孩要经过多少对外形似有若无的评判,才能长大成现在这个样子。
而很多评判,往往从小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把所长感动的稀里哗啦的视频,四岁的黑人小女孩看着镜子,突然难过的说“我好难看”
(来源:@狮皿皿)
到底是什么人对她说了什么,才能让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说自己难看呢。
在这条视频下,很多女孩都颇有共鸣。
小时候因为脸大被幼儿园老师说“只能演男孩”。
上了大学被喜欢的男生评价“黑丑黑丑的”。
被男朋友说脸大的鸡排都没你脸大,一掀刘海露出整张脸就会被冷暴力。
上班了被嘴贱的男同事暗讽肚子肉多。
而来自家人的评判更让人如鲠在喉。
妈妈当着孩子的面说她丑,长得像爸爸。
爸爸的一句“你看你脸上痣那么多”,让一个成年女孩直接在饭桌上哭出来。
影片中,齐溪唯两次真心的笑,一次是回忆起了小时候拿到了全市短跑冠军。
另一次是回忆起初二那年,她当上了学校的领旗手。
那天她特地穿上了妈妈买的国外的新裙子,想做一个漂漂亮亮的升旗手。
那条裙子像水手服,小小的升旗手握手旗杆,仿佛也找到了乘风破浪的感觉。
但就在这时,她听到了背后护旗手的小声议论:
“看啊,她那条象腿”
“真粗!”
大概就是从那天开始,小女孩开始萌生出了了羞耻心,为自己的外貌感到羞耻,为自己的身材感到羞耻。
她拒绝穿裙子,拒绝参加运动会,拒绝一切可能让她露出“象腿”的活动。哪怕它们曾经带给过她荣誉和快乐。
“你好矮喔”
“你鼻子好塌啊”
“这腿也太粗了吧”
这些不经意讲出的话被牢牢记住,像一把把小刀插在女孩们的心上,让她们去对比、去迎合、去打磨自己来符合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配称得上好看。
而焦虑也并非全来自异性凝视和他人羞辱,更多的时候,容貌焦虑来自于比较。
微博豆瓣朋友圈,知乎抖音小红书。
高白瘦随处可见,小美女比比皆是。
她们五官立体、妆容精致、身材完美、穿着靓丽。
一个回眸、一个轻笑、一个飞吻,随随便便做点姿势就能轻松收获万赞。
屏幕一黑,看到手机前自己的脸,女孩们陷入自惭形秽:
“世上美女那么多,我怎么就不能是其中一个?”
一旦一个女孩有了这个念头,全世界都会推着她变美。
自媒体疯狂输出观点,无数美妆博主上传教程,七天学会化妆,十分钟一个夜店妆,全网最像的迪丽热巴...(当然了 没有说去化妆变漂亮这样不对)
成功的化身上岸者,总结变美教程反哺焦虑的女孩们,失败的继续在容貌焦虑的苦海里挣扎。
全世界的声音纷纷扰扰,都在不遗余力地告诉你一件事:
“你要变美”
即便你不自发的焦虑,网络和舆论也会推着你焦虑。
全网的女孩都是瘦腿,怎么就你胖?
怀孕六个月的孕妇都是蚂蚁腰,你还好意思吃?
别人的锁骨能放珍珠和硬币,你锁骨不见踪影胖的一批。
异性的凝视、他人的评价、舆论的陷阱,合力筑起一座容貌焦虑的大山,压得女孩们难以自信,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却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
《魔镜》中齐溪觉得自己丑,继承了父母所有容貌上的缺陷,塌鼻子、薄嘴唇、稀疏的头发。
在她看来,自己的容貌简直一无是处。
但当她哭着对医生说自己丑时,医生却说,姑娘,我做了三十年整形医生,在我看来你真的不丑,你很漂亮。
她只看到自己的薄嘴唇,却看不到它刚刚好衬自己流畅的脸型。
正是这份不自信,才是最让女孩压抑的。
它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放大缺点。
自己对自己挑剔,也认为别人也同样挑剔。就像个子矮的人表白被拒,会觉得别人是不是嫌弃他的身高;皮肤有痘有痣的人被盯着看,会以为别人在观察她的瑕疵。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聚光灯效应(spot light effects),是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然而事实上,他人对于我们的关注,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多。
就算是一个所谓的6分小美女,通过减肥、瘦身、美妆等手段折腾了一通,最终成为了8分大美女,难道她就不焦虑了吗?
不。
她反而更焦虑,她怕自己还不够美, 更生怕自己维持不住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70分就想成为80分,80分就想成为90分,90分的每天琢磨,我和真正的大美女到底差在哪?
就连赵薇这种公认的大美女,二十岁时的自我评价也是“满脸都是缺点,永远觉得自己胖”
连靓绝东南亚的林青霞,也觉得自己不好看。
所以,美真的有标准吗?
倒也不见得吧,巴掌脸、九头身、希腊脚、筷子腿,在别人身上好看,那我就一定要拥有吗?休谟说:“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
有人喜欢双眼皮,有人喜欢单眼皮,有人喜欢高大的,有人偏爱娇小的,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合不合你的口味。
就如齐溪在片尾的发问:一定得高吗?一定得瘦吗?一定得白吗?一定得有胸有屁股还得瘦吗?
我们质疑的不是高白瘦,我们质疑的是一定。假如美有一套固定标准,把所有人丢在这个标准里,符合的就是美,不符合的就是不美,那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四大美女了。
毕竟西施大脚、王昭君高低肩、貂蝉耳朵奇小无比、杨贵妃狐臭,真要较起真来,恐怕这些绝代佳人们的美都要打个折扣。
就更别提杨贵妃那丰乳肥臀的身材,放在今天绝对会被人嘲讽成胖子。但正因美不以胖瘦唯论,所以才有了燕瘦环肥各有其美的盛世媚态。
因此与其盯着舆论的审美标准,不如follow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当缺点被真正悦纳和欣赏时,也同样是独一无二的优点。
正如王尔德所说: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西方人总说东方美是单眼皮宽眼距高颧骨,但90年代的国模,个个都是盘顺条靓珠圆玉润的大美女!杜鹃、刘雯、瞿颖,无不是从国模大赛的舞台上出道的,在看过500,所长开扒初代国模的前世今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