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东汉魏晋时期,鲜卑、匈奴、羯、羌、氐、乌桓等民族不断内迁,最终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原因下,引发了“永嘉之乱”,形成了十六国的混战。从八王之乱到北魏的统一,北方一共经历了150年的战乱。让人奇怪的是,鲜卑族入主中原之后,这些民族也就融入到了汉族之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鲜卑民族是一支汉化程度很高的民族

实际上,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中,除了鲜卑族之外,其他的在西晋之前就已经定居中原,并且成为了国家的“编户齐民”,从事农业生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晋籍胡人”。不过由于西晋没有进行教化,使得他们的野蛮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最终引发了内乱。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而鲜卑族虽然长期位居塞外,但是却很早就接受了汉文化。例如慕容鲜卑在进入辽西、辽东后,就设置侨郡侨县以安置流民,仿照魏晋官制来建立官僚体制;劝课农桑、修建水利工程;建立学校,推行儒家文化。在慕容氏的治理下,辽西成为了北方难得的乐土,人口增长了10倍。后来慕容氏的一支迁徙到了青海,建立了吐谷浑王国,该王国的官方语言竟然也是汉语,这是青海地区第一个说汉语的政权。

拓跋鲜卑也十分崇尚汉文化。汉末,拓跋氏南迁到了漠南,排挤走了这一带的南匈奴。拓跋氏也就在漠南逐渐接受了汉文化。西晋末期,拓跋氏首领被西晋封为“代王”,名义上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分封国。338年拓跋什翼犍正式建立了代国,他开始学习中原制度,重用汉人燕风、许谦等,“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始制法律”。这些措施加速了拓跋鲜卑从游牧民族转为了农耕民族。

而拓跋氏的另外一支进入了河西走廊,建立了建立了“南凉”政权。南凉在国内推行“宜建学校, 开庠序, 选耆德硕镛以训胄子”、“以田缶冲、 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使境内尊师重教之风兴盛。后来后秦的尚书韦宗在考察了南凉后说“凉州虽残弊之后, 风化未颓, ……凭山河之固, 未可图也”。南凉对河西文化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拓跋氏的统一和民族政策

376年,代国被前秦所灭,鲜卑族的力量暂时受到了压制。不过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宣告瓦解,前秦征服的部族纷纷谋求复国,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不久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之后,拓跋氏击败了周边各部,统一了漠南,于是和后燕大战,占据了山西、河北一带。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大同)称帝,史称魏道武帝。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拓跋珪拓跋珪不仅军事能力突出,其内政也颇有建树。他仿照魏晋制度,建立了官僚体系;学习汉文化,命令朝野皆束发加帽;推广儒学,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收集天下图书,汇集平城;三教并行,营建佛寺。他还强制解散所有被征服的部落,使之全部归于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就让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失去了部族组织,很快就融入了汉民族的熔炉之中了。拓跋珪的这个政策非常重要,被北魏历代皇帝沿用,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基本政策。崔浩对其评价到:“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拓跋珪去世后,拓跋嗣和拓跋焘两位出色的帝王均继承了拓跋珪的事业,他们灭大夏、北凉、北燕等,击败刘宋,到439年终于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450年,拓跋焘南征,饮马长江,准备一举拿下建康,统一天下。可是当时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士卒多染,于是拓跋焘果断撤回,避免曹操和苻坚的悲剧。从此之后,北朝就在南北对峙中占据优势。

拓跋焘在内政方面的非常出色。在政治上,他继续完善北魏的中央和地方制度,使得鲜卑国家和南朝已经趋同;在经济上,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下令“悉除田禁,以赋百姓”“宜宽租赋,与民休息”。为了遏制佛教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和国家争夺劳动力,拓跋焘下诏灭佛,史称“太武灭佛”,此后北方的佛教走向了衰落。实际上,西晋以来的民族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拓跋焘的经济政策,缓解了北方的阶级矛盾,让农业迅速恢复,百姓终于安定下来,原来进入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纷纷被登记在册,从事农业生产,最终也就融为一体了。拓跋焘对汉文化也十分推崇。他在431年击败柔然后,就决定“偃武修文”“尊孔崇儒”。当时全国的字体有小篆、隶书、草书和楷书多种,十分混乱。拓跋焘认为,如此混乱的字体流传会造成典籍记载的错误,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于是他下令全国上下的官方字体一律实行楷书,从此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就只能出现于艺术作品之中了,拓跋焘在文字方面的贡献仅次于秦始皇。

三,胡太后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

452年,拓跋焘去世,拓跋濬、拓跋弘先后继位,延续拓跋焘的政策。471年,年仅五岁的拓跋宏继续为了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孝文帝继位初期,太上皇拓跋弘总揽朝政。当时,北方阶级矛盾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农民起义不断。这个阶级矛盾也就是土地问题:在两汉魏晋时期,全国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的平民沦为了依附民,而士族却田连阡陌,醉生梦死,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北魏统一后,士族也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那么北方很可能再一次陷入战乱。476年,冯太后毒死了拓跋弘,临朝称制,开始推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冯太后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在经济方面,他推行了均田制。冯太后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计口授田”,在均田制的推行下,北方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社会稳定了下来。在政治上,冯太后推行了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目的在于控制监督士族,清查人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两项制度保护了自耕农,抑制了士族势力,缓解了社会矛盾。政治上,冯太后推行俸禄制,使得北魏制度基本实现官僚化。在风俗上,冯太后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废除了鲜卑的陋习。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冯太后

而孝文帝在冯太后的严格教育下,成为了一位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的“哲学王”。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开始亲政,于是全面的汉化改革就开始了。第一步就是全面的政治和礼仪改革,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这就使得北朝的典章制度和汉族完全无异了。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孝文帝出行图

为了全面融入汉族,抵御鲜卑族的顽固势力,孝文帝于493年迁都洛阳。随着首都南迁,大量的鲜卑族也南迁到中原,而他们的编发左衽、不懂汉语,和中原风俗格格不入。于是孝文帝决定移风易俗,全面汉化。他规定所有人必须穿汉族服装,使用汉语,改为汉姓,和汉族通婚,在孝文帝的命令下,拓拔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丘穆棱氏改为穆姓、步六孤氏改为陆姓、贺赖氏改为贺姓、贺楼氏改为楼姓。孝文帝的这些命令不仅仅是针对鲜卑族,还包括进入中原的所有游牧民族,这就使得这些游牧民族也一同融入汉族了。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改革后的鲜卑官员

不过孝文帝的全面汉化,以导致许多中原原本已经腐朽的制度被继承下来,加速了北魏的腐化和衰落。如孝文帝学习魏晋,重用门阀士族,导致北方士族势力开始恢复,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隐患。但是,孝文帝的改革相当于是牺牲了北魏为代价,换来的却是北方的大融合,为全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北魏之后,宇文氏掌权,建立了强大的北周政权,此后从北周演化而出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开创了隋唐几百年的繁荣昌盛,将中华文明再一次推向了顶峰。

结语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的融合都伴随着战乱和破坏,但是一味的破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融合,而只能导致民族矛盾不断尖锐,陷入了不断循环的仇杀之中,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只有推行良好的民族政策,让所有民族都能够安居乐业,这才能使得民族矛盾缓和下来,并和平相处,最终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融合,成为一家。而现在的许多“大汉主义”者在日本等势力的蛊惑下,天天宣传“非我同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企图隔绝民族、制造新的民族矛盾,分裂国家,这是我们需要时刻防备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19 字。

转载请注明: 在北方混战了150年的“五胡”,是如何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