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长征结缘,相伴半世纪,照顾病重刘帅13年

由 漆雕佁 发布于 经典

1986年10月7日,开国元勋刘伯承同志逝世。刘伯承69岁的夫人汪荣华显得十分疲惫,她隐忍着痛苦,竭力保持镇静。她坐在沙发上,用压抑的声音对着前来吊唁的同志说:"不要难过,不要哭!我不难过,我也不哭。"


图|刘伯承葬礼

说着这些宽慰别人的话,她的嘴唇却在颤抖着,眼泪一直在打转。

深夜,汪荣华独自坐在房间里,郑重地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写信。信中希望组织把刘伯承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之上,撒在淮海、南京、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大西南……这些都是他曾经和战友们一起流下血汗的地方。

在艰难的战争岁月,刘伯承和汪荣华总是聚少离多,然而留下的珍贵回忆太多太多。汪荣华看着丈夫的照片,回忆起丈夫浓重的四川口音,这才放纵自己流泪不止……


图|1926年的刘伯承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指导员们激动地互相赠送礼物。党中央派朱德、刘伯承、林伯渠等领导人前往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慰问将士。

这是汪荣华第一次见到川中名将刘伯承,此前她已经听说了很多关于刘伯承的传奇故事。刘伯承走到队伍前,他身材高大,戴着一幅黑框眼镜,不怒而威,汪荣华轻声问了问身侧的军部参谋陈明义这是何人,陈明义回答她:"这是我们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志啊,难道你连他都不认识。"

汪荣华心中非常激动,刘伯承走过她的身旁之时,汪荣华怀着崇敬的心情说了声:"首长辛苦了。"刘伯承看了她一眼,小姑娘梳着齐耳短发,红扑扑的鹅蛋脸,身材苗条,眼中有着无法掩饰的光华。

刘伯承微笑着询问她叫什么名字,汪荣华一边回答一边朝着刘伯承敬了一个军礼。刘伯承又问了她在哪个连排,其实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汪荣华,刘伯承也深深记住了她。

汪荣华是安徽六合县人,1931年来到大别山参加了红军,那时候的她才刚刚14岁。15岁这年,汪荣华当上了英山县共青团代表,在见到刘伯承之时,年轻的汪荣华已经是川陕苏维埃省政府邮政局副局长。


图|汪荣华

真正让两个人的心走到一起的,是长征。长征的草地之上,有悲怆的史诗,也有英雄的爱情。1935年,汪荣华随军长征,第一次过草地时她负责开展群众工作,第二次汪荣华被调到了总参谋部第四局工作,和刘伯承经常见面。

数百里的草地茫茫没有人烟,一路上都是沼泽泥潭,没有干净的水源,粮食短缺。特别是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已经接近深秋,高原上非常寒冷,战士们的脚每天都泡在又冷又臭的泥潭之中。草原的气候多变,这一会儿还是晴空万里,可能不久之后就会雨雪交加。

没有盐,战士们只能吃野菜,有的战士们不小心吃到有毒的植物,把脸都吃肿了,最后野菜都吃完了,他们饿极了,只能找一些牛皮煮着吃。最可怕是草地上根本就看不出来的沼泽,一旦掉进去就是灭顶之灾。汪荣华曾经亲眼看到一匹马身陷沼泽之中,不过一会儿功夫就只剩下了一个马头……很多战士就这样永远留在了草地,他们让汪荣华心中充满了悲愤。

能走过草地的女同志都不简单。刘伯承在行军途中看见腿脚受伤一瘸一拐的汪荣华,便让汪荣华骑自己的战马。汪荣华非常感动,却很倔强地拒绝了。刘伯承眼睛不好,年纪也大,她思来想去还是不能骑他的马,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强撑着追上了队伍。汪荣华的倔强给刘伯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刘伯承一直关注这名年轻的红军女战士,打仗的时候她冲在前线,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候,她是亲切的宣传员,在伤员面前,她又是一位细心的后勤工作者。她的善良和坚韧深深打动着刘伯承。

在行军的空闲时间,刘伯承会抽空教授汪荣华文化知识,也看着汪荣华飞速进步。


图|刘伯承

那段时期,张国焘一直企图拉拢刘伯承,刘伯承严词拒绝,并且指责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张国焘因此对刘伯承多方排挤,撤除他的职务,将他调到红军大学去做校长。

汪荣华对刘伯承的坚定和大义凛然深深折服,她经常去看望刘伯承,见他日渐消瘦,心中不舍,也在默默为他打扫房间,洗衣服,丝毫不顾忌旁人的闲言碎语,在刘伯承最为失落的时候,给予他一点温暖和支持。

刘伯承到了红军大学之后,汪荣华成日坐立不安,后来独自一个人跑到了红军大学去看刘伯承。刘伯承虽然非常感动,但也担心她有麻烦,故意吓唬汪荣华:"你跑过来做什么?"汪荣华一本正经说是来和他学习军事的,两人都被逗笑了。

草地一眼看不到边,革命还有很多路要走,不过两个人的心渐渐走近,给了对方更大的勇气和力量。

刘伯承不知道怎么和汪荣华表达自己的爱意,因为上下级关系,刘伯承不想给她带来压力,毕竟汪荣华才19岁。刘伯承决定还是以写信的方式向汪荣华表达内心的想法。他研了磨,提笔写了好几篇求爱信,让警卫员亲手送到汪荣华的手中。


图|刘伯承和汪荣华

这是刘伯承第一次用蝇头小楷写情书,也是汪荣华第一次收到情书。汪荣华收到信之后满脸通红,忍不住怦然心动。和刘伯承相处的种种场景重现在眼前,汪荣华几乎一夜都没有睡着。

刘伯承英勇善战,乌江、遵义、娄山关、赤水、金沙江……都留下了这位川中名将的英勇战绩。而在生活之中,刘伯承谦虚朴素。最重要的是,他们坚持着同样的革命理想,是心灵契合的革命战友。唯一让汪荣华犹豫的就是他们文化水平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资历也不般配。汪荣华觉得自己是大别山走出来的农家女,而刘伯承是红军重要的领导,汪荣华只念过三年的书,她真的配得上刘伯承吗?

汪荣华并不扭捏,而是直接和刘伯承说出了心中的犹豫。刘伯承一听就笑了起来,他愿意尽力帮助汪荣华学习,还和汪荣华说起了自己的过去。

刘伯承也是贫苦农民出身,祖父带着6个儿子开荒种地,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也做过吹鼓手。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读书人,为了刘伯承的前途,从小就让他出去念书。刘伯承13岁的时候,父子二人一起进城考秀才,父子俩双双上榜。然而因为祖父曾经当过吹鼓手,他们被主考官取消了资格,积郁成疾的父亲在这件事之后就去世了,刘伯承只好回家务农……


图|二十年代初期,刘伯承与其母亲合影

刘伯承和汪荣华说起自己的过去,汪荣华听得泪水连连。他们的身边有多少同志,是因为穷,因为被剥削得活不下去了才参军革命。相似的命运,和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历经腥风血雨,尝遍了革命的艰辛,让他们在最终成为了患难与共的夫妻。

1936年中秋节前后,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师,刘伯承和汪荣华在曲子镇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场婚礼没有酒宴,只有陪伴他们爬雪山走草地的行李,以及战友们的衷心祝福。新房里是一张简单的木板床,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刘伯承连一件新衣服也没有给新娘子买。但这场婚礼让两个心意相通的人一起走过半个世纪,被全军传为佳话。

婚后不过一周的时间,汪荣华就和刘伯承继续踏上了长征征途。某一天在翻越一座大山之时,天上忽然传来轰隆隆的飞机引擎声,刘伯承抬头便看见一架敌机钻入了山谷,朝着他们的部队飞来。刘伯承立刻沉着指挥所有人分散隐蔽,山谷之中传来一阵轰鸣,在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之后,战士都负了伤。汪荣华拖着血流不止的小腿,到处在找刘伯承。

刘伯承伤在臀部,为了不让汪荣华太过担心,他勉强坐了起来,让受伤最轻的汪荣华赶紧去追赶部队,报告情况。


图|《刘伯承元帅》剧照

汪荣华不愿意走,她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敌人搜山,刘伯承连躲都难躲,一定凶多吉少。她坚持要留在刘伯承的身边,发誓死要死在一块。

刘伯承沉默了片刻,汪荣华还很年轻,才19岁,对公,他必须为革命保存力量,不能感情用事;对私,他不希望汪荣华和她一起牺牲,他希望这个坚强的姑娘能好好活下去。

刘伯承说:"我会隐藏好和保护好自己的,如果你没有受伤,还可以搀扶着我走,你自己看看你的腿,这样能行吗?"

汪荣华的腿还在流着血,鞋子都已经染红了。在战场上,意气用事是最没有价值的,刘伯承不希望汪荣华做出无谓的牺牲。汪荣华慢慢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又含着泪水回头看了重伤的刘伯承和警卫员:"你们千万隐蔽好,我追上了部队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


图|刘伯承和汪荣华

刘伯承一直催促汪荣华快走,她强迫自己狠下心,赶紧去寻求支援。战争是无情的,每一次相聚都是命运的赏赐,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是生离死别。我们也许很难去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情,他们每做一次抉择,都可能是以牺牲自己或者亲人作为代价的。

幸运的是,汪荣华前脚刚走,收容班长白高山带着全班同志向着轰炸声前来营救战友。白高山搀扶着刘伯承动了一下身子,他的身下已经是一滩殷红的血水。面对战友的惊讶和心痛,刘伯承只是摘下了眼睛擦了擦灰尘,安慰他们:"闹革命,流血受伤是正常的事情,哪有不流血的革命?

当时条件有限,没有马也没有担架,战士们只好轮流扶着刘伯承缓慢往前走。走了不到一两公里,看见汪荣华又跑了回来,她小腿受了伤本来就走得很慢,刚刚爬到高处,回头看见后面跟上了一批人,他们穿着浅灰色的军装,都是自己的同志。


图|刘伯承、汪荣华和子女们

她赶紧跑回去,马上看到了被架着的刘伯承。虽只短暂分别了一段时间,她是百感交集,对刘伯承说:"伯承,真的是你!可真把我急坏了。"

今天,在红羊乡洪堡村一户村民冯子珍家中,还收藏着一只女人用的小皮箱。当年刘伯承受伤之后被战士们带到了洪堡村,汪荣华急忙敲响一位老乡的家门。冯子珍的父亲看汪荣华焦急的样子,二话不说就带着兄弟们临时做了一个担架,和几名红军将刘伯承抬到了家中,为他简单包扎了伤口。

第二天,汪荣华一行人要去追赶部队。汪荣华觉得过意不去,留下了她的小皮箱作为报酬,还给老乡留下一块银元和几个铜板。对于农家来说,这只皮箱子是个稀罕物件,家里的姑娘们稀罕的不得了,都争着想要看一看。但冯子珍的父亲赶紧收了起来,对孩子们说:"这个箱子是红军的,他们受伤了,没法子带走,以后再来我们这里,我们要还给人家的。"


图|长征胜利后,刘伯承在甘肃留影

刘伯承和汪荣华就这样携手走过了艰苦的长征,长征考验了他们的爱情,也是他们生命之中历久弥新的纪念。

到了延安之后,汪荣华进入抗大学习,结婚之后刘伯承一直在帮助她学习文化知识,这次抗大的学习机会刘伯承对她的要求更加严格。刘伯承要求她一定广读、多读,练习书法的时候,也要她注意架笔姿势,认真临帖。因为刘伯承的帮助,她一直进步非常快。

1937年抗战开始,汪荣华和刘伯承结婚还不到一年,就又要面临分别。刘伯承率军东渡黄河,夫妻两人虽然成家了,但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家。汪荣华依旧留在抗大学习,一直到一年后,汪荣华毕业了,两人才团聚。


图|1938年,刘伯承(左三)和部队文工团团员合影

汪荣华住在集体宿舍之中,吃的是大锅饭,只有周六的时候才会来看一看刘伯承。而刘伯承常常不在住所,要上前线了,就牵上骡子,他不善于表达,对汪荣华只是简单的告别,说一句:"我走了。"

可能要经过漫长的几十天之后,汪荣华才能看到风尘仆仆的刘伯承从前线回来,带着一身的硝烟和疲惫。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出生在一次反扫荡战争之时,汪荣华即将分娩,而刘伯承不得不上前线。他在衣兜里面摸出了5块钱,叫汪荣华给自己买点吃的。

在反扫荡战争还在进行之时,汪荣华顺利生下了孩子,和其他的干部一样,她把孩子养在农民的家中,赶紧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战争年代也好,和平时期,刘伯承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经常读书、写作、译著到深夜。


图|1947年12月,刘伯承在干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伯承在南京创办军事学院,1951年,汪荣华带着孩子们来到南京和刘伯承相聚,一家人才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而刘伯承却比战争时期更加紧张繁忙。战争年代,刘伯承在前线几天几夜不睡,回来之后还可以一次睡个够。而军事学院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刘伯承有着办不完的事情。

汪荣华甚至觉得,在南京的时期,是刘伯承最辛苦最劳累的一段时期,他在这段时期经常头痛、虚脱,还有高血压,因为工作太过繁忙,刘伯承还不愿去医治。他常常在半夜因为病痛惊醒,此后就再也睡不着,打开台灯开始批改教案或者校对译作。

汪荣华知道,即便进入了和平年代,刘伯承依旧着急,他急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军事干部。为了他的身体,汪荣华温柔提醒过几次,他都是嘴上答应,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事情。


图|1950年10月1日,刘伯承出席重庆市庆祝建国一周年大会

1973年5月,刘伯承重病住院。后来因为治疗失误,刘伯承的身体每况愈下,汪荣华情急之下只得向周恩来报告了情况。当时的周恩来也是重病在身,他非常关注刘伯承的病情,下达指示调整治疗组的人员,因为调整及时,刘伯承才有所好转,但最后的13年一直离不了汪荣华。

刘伯承先后生病20多年,汪荣华一直在细心照料护理。后来因为用药不当,刘伯承丧失了思维能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也丧失了,汪荣华在这种情况下照顾了刘伯承7年。为了照顾刘伯承,汪荣华脸上增添了很多皱纹,鬓边开始出现白发。


图|1949年10月,刘伯承司令员(右)、邓小平政委(左)、张际春副政委(中)在第二野战军指挥部

在刘伯承90岁寿辰之时,不少中央领导人来看望刘帅。汪荣华每次和他们握手的时候,都欣喜说:"刘老总算闯过了90大关。"而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汪荣华的悉心照料,刘伯承的身体不会一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状态。

汪荣华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在汪荣华生前,他们一直是大别山贫困地区的普通农民,并没有因为汪荣华的关系而得到特殊的照顾。他们也曾经向大姐提出一些要求,但只要不合政策,汪荣华肯定不会答应他们。

汪荣华始终记得刘伯承要求的公私分明,即便家人觉得他"绝情",她也是一点都不迁就。当时中国青年正在流行"出国留学",有人建议刘伯承的小儿子一起去留学,并且答应帮助他办好手续。汪荣华知道这件事之后,严肃告诉儿子,当年刘伯承前往苏联,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建设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为了寻求革命的真理才出国的,如果抱着个人的目的出国,就很难学到真本领,况且我们自己的国家同样也能造就人才。汪荣华说服了自己的儿子,他一直刻苦自勉,学有所成。

刘伯承一共有6个子女,他们都有机会和条件出国学习,却没有一个出国。国家给了刘伯承一家应有的特殊照顾,汪荣华一直用平常心对待,一直教育孩子不能假公济私,不要花着公家的钱就不觉得心痛。


图|1957年春,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游览黄山后小憩

刘伯承家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夫妻俩工资要养育6个孩子,还要供养两位老人。暖气烧不热,洗澡要汪荣华自己烧水,洗头的时候,刘帅先洗,然后汪荣华用他的水再洗第二遍。生活供应紧张,为了孩子能吃的营养,汪荣华在大白菜收获的季节,经常去家周围的田地里面,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帮子喂鸡下蛋。

这可是我们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的家庭啊!谁能想象在野地里捡着白菜帮子的汪荣华,是刘伯承的夫人呢?

刘伯承去世的时候,很多人注意到了刘帅家中的沙发。沙发巾汪荣华已经缝补过很多次了,工作人员都劝汪荣华去领新的,她却始终不愿意,一直觉得补一补还能用。后来破到实在是不能补了,她才上街自己买了条最便宜的毛巾布,自己动手裁剪缝补。

刘帅的葬礼结束之后,汪荣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请一直帮助照顾刘伯承的医护人员吃顿饭。她询问了一下才知道,前后护理的工作人员一共有100多人。她觉得不请他们吃饭心中过意不去,然而请这么多人吃饭经济上负担不起。熟人建议她可以找军委办公厅说一声,可以办的体面又省事。但汪荣华就是不愿意麻烦公家,不愿意花公家的钱。


图|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院长主持了成立典礼

最后在子女的建议之下,汪荣华请了一部分医护人员代表吃了顿饭,还以自己的名义给解放军总医院写了一封真挚的感谢信。做完这些,汪荣华才感觉到安心很多。

1991年,汪荣华前往外地,当地领导和民众兴师动众,在路边热烈欢迎。汪荣华不喜欢这种做派,一直闷不做声。到了屋子里,她尚未落座,就有一位女干部热情喊道:"刘帅夫人在哪儿?刘帅夫人在哪儿?"

汪荣华站起身,对着她静静回答:"她不叫刘帅夫人,她叫汪荣华,我就是汪荣华。"


图|1951年,刘伯承亲自为学员上课,讲授苏联卫国战争史

汪荣华陪伴着刘伯承走过了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一起携手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这对红色伉俪,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之中,依旧保持着在长征之中的信任和尊重,相濡以沫,艰苦朴素,为后人树立了爱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