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亦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是古代文人失意时,择一山而居,与世隔绝,过着田园隐居生活的意境。
在现代,又有谁可以放得下城市的喧哗、乡村的有趣,而选择隐居深山老林呢?
无独有偶,就偏偏有这么一对夫妻,北大教授王青松与同是北大的妻子张梅,择一座深山,修一间木屋,种田畜牧,隐居山林10年之久。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与其说王青松是为了爱情,不如说他更向往于陶渊明的田园隐居生活。
王青松,出生在河南信阳的一个乡村,高中毕业后,他幸运地进入信阳地委机要局上班。全国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了北大,成为国政系的一名学生。学士毕业后,他又成功考取了北大法律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1985年,当时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养生”热潮。王青松从小就爱锻炼身体,喜欢习武,对运动养生方面颇为感兴趣。于是,他就在北大传授起养生方面知识,由于他有基础,又勤于钻研,经验丰富,跟他学习养生的学生越来越多,逐渐有了些名气。系领导看到他还有这种能力,也想增加系里的创收,就让他在外面办了一个养生班,招收学员。就这样,他的养生班办得如火如荼,做得风生水起,为系里赚得盆满钵满。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当时,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叫张梅,也参加了他的养生班。张梅,比王青松小12岁,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也是北大教师。王青松第一次见到张梅,心里暗赞:“好气质”。于是王青松在教授养生动作时,就格外“关照”张梅,手把手,一来二往,张梅也被王青松渊博的学识吸引,心底里慢慢对他产生了崇拜,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养生大师”。就这样,王青松和张梅因“养生”结缘,于是就有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然而,好景不长,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兴旺到衰退的时期。王青松的养生班也一样,随着学员越来越少,做不下去,最终还是关闭了。很多人都调侃:王青松收获了爱情,就把养生班给关了。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没有了养生班,王青松又把精力放到学术教学上。1990年,他报考北大哲学博士,导师是汤一介先生,无论是单科或总分都考了第一,但是面试时却被汤一介先生断然拒绝。第二年,他转考法律系,还是如此。无奈,唯有安心教学。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人们的想法发展下去。命运就是那么喜欢捉弄人。
王青松和张梅觉得生活总是缺少些什么,内心里需要一份宁静及对大自然的向往。1994年,王青松和张梅移居到北京与河北交界的山村,这个山村其实是张梅父亲的老家。在那里,夫妻俩就租了一块10几亩的地,种些蔬菜和农作物,慢慢地还养了一些家禽和牲畜,过起了城里人闲时务农的日子。按说,这种生活方式在现在,是属于一种调剂,是一种生活情趣。在那个时候,相信没别的人会做这个事,但王青松和张梅就做了。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毕竟他们还是北大的教授,每天都得要回北大上课,来回得坐5个钟头的公交车,这种奔波折腾,很快就让他们疲惫不已。逐渐心里也想着打退堂鼓了。
生活遇到很多困惑,通常会促使人做出某些决定。张梅就是这样,连续几年没评上职称,而那时电脑刚开始普遍,工作很多时候要用电脑,而她对电脑的使用掌握不是很好,也不愿意去学,工作上就有很多不便,于是干脆就直接辞职了。
也许是张梅的离校,使得王青松感到失去一位事业上的伴侣,精神无聊,又或是王青松受养生观念的影响,本身就讨厌吃农药化肥浇灌出来蔬菜。
2年后,王青松也离开了北大。
王青松喜欢读老庄,自身就带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认为在深山,远离人群,多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闲时读读古书,又是何等的悠哉游哉。
王青松回到村庄后,准备在原来种田的地方扩大“规模”,好生务农。然而,村民远远见到他俩总是指指点点,觉得他们夫妻是神经有问题,好好的大学老师不当,反而回来当农民。他们听不惯村里人的闲话,觉得这个地方不够宁静。于是,朝着更深更幽静的大山走去。
这个地方,是王青松放羊时发现的,一条山沟沟直通大山深处。王青松觉得这个地方跟他很有缘分,是上天为他们准备的。于是,王青松和张梅就把这里2500亩地租了下来。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王青松和张梅进驻山沟大山深处后,当起了世外桃源主人。王青松着手规划他的“桃源谷”,雇佣了山外的村民,帮他搭建了一间土胚房,修平了房前的地皮,搬来了石磨。就这样,简陋而又幽静的桃源谷在他的用心打造下,真的是“远上寒山石径斜,大山深处有人家”。
接下来,王青松就开始开垦了40亩耕地,种上了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白菜,还有一些桃树、杏树、枣树、苹果树……
王青松要打造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于是养猪,养牛,养骡子,还有数百只黑山羊。这些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施肥,然后牲畜可以吃粮食,而他夫妻俩就吃一些羊肉和鸡肉和自种的蔬菜。
他们不会吃山外面的食物,觉得污染很严重,自己的东西才最干净最无害。平时不用肥皂牙膏洗发水,都是用盐水刷牙,洗衣服则是用草木灰简单搓洗。日久下来,整个人是蓬头垢面,衣服污脏破烂,比起山外面的村民还像地道的农民。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除了日常的吃喝,王青松和张梅就没有任何的娱乐了,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平时夫妻俩是通过小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消息,因为他们觉得电器也是一种污染,从心里抵制,拒绝使用。
2005年,张梅怀孕了。王青松照顾很周到,眼看孩子快出生了,他跟张梅说去医院生产,可张梅死活不肯,说医院会污染孩子,要在家里生。王青松顺从张梅,儿子出生时,亲手接生。
儿子会走路后,王青松就常带在身边一起放羊,并教儿子怎样“管理”羊群,慢慢儿子也成了羊群的“司令”,几百头羊也听他“调遣”。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儿子7岁时,张梅就开始教他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同时也兼顾国学方面的教育,让儿子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不过,儿子基本上没出过山,偶尔见到外来人就会非常兴奋好奇,除了听收音机,没有接触山外任何事物信息。王青松感到愧对儿子,儿子除了体能好,山外同龄的孩子比他了解更多的事物,掌握更多的信息。
为了让儿子融入社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过正常人的生活。2011年,王青松和张梅决定走出深山,回归社会,一切为了孩子。也许,若干年后他还会选择回到属于他的“桃源谷”。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一米镜头
】现代社会,相信选择隐居深山的人不多,尤其是这种出自高等学府的人少之又少,王青松和张梅只是社会特殊的个案。
人是群体生活动物,离不开社会人的生活。人更应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为社会贡献的责任和义务。王青松和张梅,都是受过国家高等学府教育和国家培养的人,他们应将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回馈社会,为社会和国贡献更大的力量,尽责尽力才对。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主要不给社会添乱。
我不是说务农不好,现在很多务农的也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发财致富的数不胜数。王青松夫妻俩都是高智商的人,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务农,一样可以创造财富为社会服务。但是他们偏偏因有“洁癖”,总觉得外界是一个大污染,从而拒绝与外界接触,与社会严重脱节,最后搞到很落魄。
北大学子出来卖猪肉的也有,陆步轩就是一个例子。但他却把猪肉卖出“北大的水平”来,创造了40亿的身价,还写了一本书《北大屠夫》。
其实,王青松也可以的。隐居深山又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北大的水平,种出绿色食物,打造一个“绿色帝国”,推出自己的品牌,为社会创造更大效益的同时也满足对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我觉得王青松夫妻缺失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北大培养你,就是种田,也要种出“北大的水平”,种出累累硕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37 字。

转载请注明: 北大教授王青松,携小12岁爱妻,隐居深山11年,耗尽毕生积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