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然而,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更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往往你的不经意之间,影响的却是孩子的一生。斯坦福大学专注儿童研究的卡罗尔教授,在BBC的纪录片孩子的未来中就直言不讳地说:“你只要说出这3个词,就能毁掉孩子!”这3个词就是“You Are Clever”(中文译你很聪明)。
在传统教育中,育儿往往遵循“棍棒下面出孝子”,然而,随着科学育儿的推广,父母越来越重视正向激励孩子。于是,传统的“打骂为主”的教育方式变成了“表扬和赞美”。孩子会走路了,父母会说:“宝宝好棒呀!”孩子会被乘法口诀表了,父母会说:“宝宝好聪明呀!”家长们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中,这种表扬方式却受到了质疑。
实验中,把条件近乎一致的孩子分成两组,然后给出题目。当孩子们答对题目,一组孩子会受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表扬,另外一组的孩子则是会收到“你的态度很好”、“你的方法很棒”的评价。结果,第一组被“肯定结果”的孩子越来越关注答案的对错,而第二组被“肯定过程”的孩子则越来越期待新的挑战。
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当孩子一直在接受“聪明”、“很棒”的信息后,他们会自动提升自我评价的标准。随之,孩子会为了让自己符合“聪明”的人设,从而越来越害怕挑战、害怕犯错误,渐渐的就会演变成不愿意进行更高强度的挑战。再看第二组,由于人们一直肯定孩子的是“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孩子会渐渐相信通过努力、端正态度、找对方法,再难的挑战也能被解决。于是,孩子就会越来越期待新的挑战。
这个问题在幼儿园和小低年级还不突出,但是,进入小高年级之后,随着,课业量的增加以及题目难度大幅度上升,一直被“肯定结果”的孩子会越学越累、越学越怕。反之,一直被“肯定过程”的孩子如鱼得水,越学越有兴趣。
家里有孩子上小学的家长一定会有这样的心得:拿份试卷给孩子做。第一次,这道看不懂,那道不会做。第二次,家长坐在身边,那些看不懂、不会做的题目,居然根本不用教,孩子自己全做出来了。这个原因是什么?就是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
还有,每次考试回来,孩子看着错题说这些都会做,都是因为粗心大意。真的是粗心大意吗?并不是,而是孩子认为这些简单的题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怎么可能做错。所以,压根没有动脑子,“刷刷刷”的就把答案写了下来,而且还不愿意检查。
所以,家长在教育小学阶段的孩,尤其要避讳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你真聪明”这句话。当孩子做题目,第一次没做出来,第二次却独立完成了。家长应该指出是孩子的学习态度造成了前后两种不同的结局,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当孩子遇到难题时,经过你的提醒,孩子冥思苦想终于成功解决了问题。家长应当告诉孩子,找对解题方法很重要,迎难而上的努力更重要,这些才是能够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
最后,各位客官,你们认为“高考”是聪明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呢?楼下留言区恭候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