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网】;
疫情防控期间,欧莱德在小区出入口为一位居民测量体温。
今年2月,秦朋和在深圳“火眼”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工作。
在中国学习生活三年后,彼得于去年年底正式成为湖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的一名辅导员。
资料图片
建设中的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乌本戈立交桥项目。乌本戈立交桥是坦桑尼亚政府主导的第一个立交桥项目,由中土集团东非有限公司承建。该项目于2017年3月奠基,目前施工进度已接近80%,预计年内竣工通车。在中方资金、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
新华社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华非洲留学生、学者等友好人士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并用所学知识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动,让中非友好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出中非人民共克时艰的兄弟情谊
参与援建非洲“火眼”实验室
(安哥拉)秦朋和
我的汉语名字叫秦朋和。朋友的朋,和谐的和。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它时刻提醒我要为非中友好而努力。
6年前,我来到中国,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名留学生。今年5月,我又回到了非洲。作为深圳华大基因公司“火眼”实验室技术团队的一员,我和同事先后奔赴加蓬、多哥等国,帮助当地建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疫情防控能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多国蔓延,各国对新冠病毒检测的需求不断增加。5月,我们团队抵达加蓬,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迅速搭建起实验室。实验室内的每台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能够在80分钟内完成192个样本的核糖核酸提取并进行分析,整个实验室每天可检测1万份样本。便捷高效的检测大幅提高了当地的疫情防控能力,帮助当地更快发现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保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9人团队来自不同国家,但大家像兄弟般相处融洽。我虽然来自非洲,但因为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引起很多当地人的好奇。在培训加蓬当地检测人员时,他们都问我是不是在中国长大的,也很羡慕我能有机会参与如此重要的任务。
我经常向母亲介绍中国采取的各种抗疫举措,告诉她“我在中国很安全,中国一定会战胜疫情”。正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果断决策,民众的积极配合,中国迅速有效遏制住疫情。与此同时,中国还以各种方式支援非洲国家抗疫,不仅捐赠防护物资,还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协助,非中深厚情谊在携手抗疫中进一步加深。
目前,华大基因正在我的祖国安哥拉建设5座“火眼”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建成后,安哥拉将成为拥有“火眼”实验室最多的非洲国家。有幸参与其中,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的家人也都以我为荣。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帮助非洲早日战胜疫情,那时,我就能回到家乡拥抱我的母亲了。
难忘社区志愿者经历
(尼日利亚)欧莱德
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套上红马甲,手持额温枪——我的志愿者工作开始了。作为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蛇盘社区的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我和同事负责在小区出入口为来往居民测温,并为从其他地区返回小区的外籍居民登记信息。
今年2月,我主动报名成为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一开始,居民们看到我还会露出惊讶的神情,后来,人们经常对我竖起大拇指,有时还会用南京话和我打招呼。虽然我们都戴着口罩,但我始终能感受到来自社区居民的善意。
我的志愿者工作持续到今年3月。虽然时间不长,但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记得有一天,我听同事说,由于疫情等原因导致献血人数骤减,血站库存告急。我立即报名参加献血。对我来说,能够参与抗击疫情,收获居民的感谢与肯定,是非常珍贵、难忘的经历。
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实行迅速、有力的抗疫举措,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积极配合,有效遏制住疫情的蔓延,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的祖国尼日利亚也受到疫情冲击。我通过新闻了解到,中国政府向尼日利亚捐赠抗疫物资,尤其对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来自中国的帮助和支持非常珍贵,我相信,尼中两国携手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毕业后,我希望有机会进入中国的制药企业工作,利用我在中国的所学为非中合作抗疫贡献力量。
心理辅导增强抗疫信心
本报记者 程远州
“中国政府了不起,中国人民了不起!”说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武汉留守校园的经历和感受,31岁的喀麦隆教师彼得脱口而出。作为湖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辅导员,彼得与500多名国际学生一起在武汉度过了艰难的抗疫时光。
彼得主动申请协助学校开展防疫工作,成为一名校园防疫志愿者。湖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叶朝成对彼得的决定并不意外,“他在平时就十分乐于助人,责任心很强,也比较了解国际学生的困难和需求”。
彼得和两名中国老师一同承担着国际学生宿舍片区的消杀任务。每天早上9时,他们身穿学校提供的工作服,背起重达25公斤的喷药桶,逐层喷洒消毒液。“消毒液的味道很浓,一趟走下来,不仅腰酸腿疼,就连嗅觉都要失灵了。”彼得说。
除了消毒工作,彼得还当上在校留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彼得回忆,疫情防控中,有时他一天会接到二三十个求助电话,“我会尽己所能帮他们解决困难,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每次与学生通电话,他都会详细介绍武汉等地为战胜疫情做出的各种努力,并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们少出门、少聚集,房间勤通风,出门戴口罩。在彼得的影响下,一些留学生纷纷申请成为志愿者,协助他开展工作。来自孟加拉国的宋一和安图放弃回国,主动留下帮助采购生活物资、参与校园夜间巡逻。
如今,武汉已走出疫情的阴霾,餐馆、商店正常开业,大街小巷恢复活力。回首几个月前的时光,“害怕吗?”记者问他。“不怕。”彼得的回答挺淡定。学校印发防疫宣传册、为留校学生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的举措让他安心;亲身参与抗疫,给他信心。经历此次疫情,彼得对武汉和学校有了更深的感情。他说,在武汉学习工作的4年使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今年3月,喀麦隆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防疫形势日益严峻。彼得从新闻上看到,近几个月来,中国积极与喀麦隆合作抗疫,毫无保留地分享抗疫经验,并向喀麦隆运送防疫物资。对于中国的无私帮助,彼得非常感动,“希望我的祖国能够早日战胜疫情”。
目前,彼得一边工作在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一线,一边忙着向远在喀麦隆的朋友们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并为家乡筹措防疫物资。“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还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为世界抗疫树立了典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我很高兴能参与其中,为抗疫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