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在建国之前统称为“满洲”,之后被细分为了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等。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多个政权,两次入主中原,对中国版图的奠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过大多数对女真族的历史还不太清楚,本文就简单梳理一下源流。
一,肃慎和扶余:女真族的两大族源
女真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金史》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
女真一词来源于宋朝,“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女真、靺鞨、勿吉、肃慎都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呼。1635年,皇太极规定所有的女真族全部改为满洲,这就是满族名称的来源。
女真族的族源至少有两个支系,一个是肃慎系,一个是扶余系。先来说肃慎。肃慎是一支古老的民族,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先秦时期称之为“海外肃慎”。在先秦时期,人们将肃慎来朝视为王朝盛名远播的典范,如周武王时期,肃慎曾经“进贡”了楛矢、石砮,于是《左传》上说:“
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可见当时的中原人认为肃慎也是属于天下的一部分。
两汉、魏晋时期,肃慎也一直和中原保持朝贡贸易,肃慎主要出产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从中可见其民族擅长于射箭。两汉到三国时期,又将肃慎称之为挹娄,《三国志·挹娄传》记载:“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勿吉,《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从史料来看,肃慎到勿吉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的渔猎民族,但是也有少量的农耕。
扶余,最开始和肃慎是并列的,生活在肃慎南部。扶余人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比较多,因而社会比肃慎先进,很早就出现了农耕。在西汉时期,扶余就建立了国家,强盛一时。在两汉之交扶余人朱蒙又建立了高句丽国,此后不断强盛,不仅完全取代了扶余王朝,还占据了“汉四郡”。
高句丽灭亡后,其民族的去向主要有三,一部分被内迁到了中原,融入了汉族;在朝鲜半岛的部分最终被新罗吞并,最终融入了三韩民族;至于松花江和辽东的大部分,那就留在了当地,最终成为了靺鞨的一部分。这样来说,扶余人实际上也是女真族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不能够被忽视。
二,渤海国的时代
扶余、高句丽灭亡后,肃慎人大量南迁,占据了扶余故地。此后两大民族融合,于是形成了“靺鞨”,“靺鞨”一词也写为“靺羯”,和“勿吉”同音。根据记载,靺鞨一共分为7大部落,分别是,分别为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其中黑水部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和扶余人的混血很少,所以被视为“古之肃慎氏”。
粟末靺鞨石俑
唐朝时期,强大起来的是粟末部,该部落分布在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其内部又分为16个部落。《魏书·勿吉传》记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这里的末水就是松花江,太白山就是现在的长白山。根据音韵学研究,“勿吉”在通古斯语系中为“山林部落”之意,“粟末”在宋代被转意为“宋瓦”,明清时期翻译为“松花”,粟末靺鞨的意思就是居住在松花江的山林部落。
南北朝时期,粟末部常常侵犯高句丽边疆。在高句丽强盛时期,粟末部依附于高句丽。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合消灭了高句丽国,为了控制高句丽管理下的各民族,唐朝将这些民族进行了迁徙,其中高句丽境内的粟末靺鞨被迁徙到了辽西营州(朝阳),由营州都督府镇守。武则天时期,契丹反叛,攻陷营州,于是大祚荣就乘机带领族人重回松花江。
大祚荣
此后,武则天就派遣唐朝大军追击,大祚荣领导族人在天门岭之战中击溃了唐朝大军,稳住了局势。698年,突厥默啜可汗大举进攻唐朝,唐朝45万大军溃败,河北23城沦陷。于是大祚荣乘机在东牟山(吉林敦化)建立“震国”,并和突厥结盟。许多高句丽人也加入了震国,震国很快成为了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的大国。此后,唐朝不得不承认震国的存在,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此后震国就改名为了渤海国。
渤海国遗址
大武艺继位后,开始全面扩张,基本统一了靺鞨各部。732年,渤海国发动了对唐朝的战争,唐朝则和新罗、黑水靺鞨、室韦结盟,一起进攻渤海,最终使得渤海退兵,唐朝对室韦、黑水的册封也发生于该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江河日下,渤海国则蒸蒸日上,成为了“海东盛国”。渤海国在安史之乱后就吞并了黑水部和辽东半岛,迫使新罗退到大同江,筑长城三百里。可见渤海国的强盛。
渤海全盛时期的疆域
渤海国也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国家。当时的东亚气候比较温暖,东北地区农业开发空前进步了,当时的渤海国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汉文化也随之大规模输入东北。渤海国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来学习,将大量的中原典籍运往东北,加速汉文化的传播。从史书来看,渤海国在政治体制上基本是模仿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十二司、五京制,下设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渤海国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官方文字却是汉字,并且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
三,女真时代
9世纪末,渤海国开始走向了衰落,而此时契丹族却强盛起来。926年,契丹灭渤海国,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982年,辽朝撤销东丹国,改隶东京道,渤海国正式灭亡。契丹人将靺鞨人称之为女真人,为了完成对女真的“分而治之”,辽国选择将一大批女真人迁徙到了辽东,称为“熟女真”,而继续停留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就被称为“生女真”。
女真人
契丹和靺鞨(女真)一直都是世仇,女真族并不甘心被契丹族统治。到了辽国末期,女真族中的完颜部强大起来,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金国。1125年,金国灭辽国;1127年,金国又南下灭北宋,不久迁都燕京,实现了定鼎中原。此后,蒙古各部、西夏、高丽、南宋都向金朝称臣纳贡,金朝由此确立了当时的正统地位。
金国也是一个高度汉化的王朝。金国虽然制定了女真族文字,但是官方依然推行汉字,国家制度主要学习唐宋辽,设置五京十九路,继承了辽国的南北院制度,后来全面推行三省六部制。
金国的经济、文化也非常发达,出现了著名的“世章之治”,人口达到了5600万,超过之前任何一代的北方人口。在文化方面,金国也十分繁荣,对后世影响很深,例如医学领域的“金元四大家”,有三个来自于金国。金国统治的时代,总体而言是值得肯定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老百姓都会亲自去反抗南宋的北伐。
蒙古灭金国后,由于迁徙到中原的女真人都全部汉化,于是统一称为“汉人”,也就是融入汉族了,这些女真人约占当时女真总人口的五分之三。而停留在东北的女真族继续被称为“女真”,元朝在此设立辽阳行省、征东元帅府来管辖。明朝初期,设置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来管辖此地,但是控制力薄弱,奴儿干都司很快就撤销了。
明朝时期的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经济文化水平最高,东海女真又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黑龙江女真,他们就是唐朝黑水靺鞨的后裔。在明朝初期,由于明朝的软弱,导致一部分女真之地被朝鲜吞并,使得朝鲜的土地北进到了鸭绿江—图们江南岸。明朝中期,女真不断侵犯辽东,明朝修建辽东边墙来应对。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强大起来,努尔哈赤带领女真建立了后金国,并且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朝大军。皇太极上台后,又统一了东海女真,东北基本统一。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多尔衮乘机入关,定鼎燕京,削平群雄,统一内地,这是女真族第二次入主中原。到了“康乾盛世”又击败准噶尔,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清朝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但是毕竟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只能被淘汰。近代以来,清朝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陷。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结束,但清朝依然给中国留下了1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主权领土以及4亿人口,这是中国得以复兴的基础。清朝时期,满族和汉族实现大规模的融合,以至于现在我们只能从身份证上的民族选项进行区别分了。
综上所述,女真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先祖在历史上建立了扶余、高句丽、渤海等强大的政权,将汉文化推广到了东北,加速了东北的开发。后来又两次入主中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王朝,为中国打下了广袤的疆域,中国这个名字也是清朝首次上升为国家概念的。因此,女真族的历史功绩不可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