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标准的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标准的阅读,其基本内容和流程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遵循中文母语学习规律,依托知识深度理论确定认知复杂度,借鉴项目式学习、单元学习等设计思路,调动学生先有认知储备,让学生依据目标、利用资源、借助工具,深入到阅读任务中去,在持续评估中完成深度自主阅读。

如何制定阅读目标?

简而言之,首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定位所阅读内容对应的内容标准,如高中语文课标的“任务群”。其次,要尊重学情,我们面对的学生先有储备不同,随之制定的阅读目标也就不同。再其次,从文本资源实际出发制定目标,可操作,可管控,可评估。

例如,阅读单元“我的文学三国”的目标制定过程。首先对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对应的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由此,我们再分解到高二年级的学段目标,“阅读小说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完整清晰地写出作品的内容概要,准确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合理地输出个人的观点和发现”。再把学段目标分解到“我的文学三国”阅读单元,制定三个目标:1.能够借助《三国演义》回目梳理经典场景,并能对场景从至少一个特定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2.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能对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3.借助《三国志》等相关史料,比较小说与史料的差别,从而能够说明虚构嫁接的意义。

目标制定是一项综合性任务,涉及诸多因素,如国家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各层类学生需求、课程标准的合理转换、目标的科学表达、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评估反馈等,需要综合考虑,不断调适,才能制定出适切的阅读目标。

如何设计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的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任务要承载目标,任务本身就是为了实现目标,二者是引导与承载的关系。第二,尽量自带动力,让学生深入其中,进入自己的阅读节奏,连贯完成。第三,可以是结构不良问题,这并不是指问题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指这个问题或者完成这项任务,没有明确的结构路径或解决方案。问题的起始条件可以不充分,解决方案也不明确,任务的真实性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甚至是引发挑战动力。另外,解决方案是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第四,尽量用高阶任务来撬动。依据韦伯“知识深度”,第一级是回忆与再现,第二级是技能概念,第三级是问题解决和知识应用,第四级是思维迁移与创造。高阶任务一般是第三、四级的认知复杂程度,由此设计,然后逆向撬动低级认知活动。

例如,我们做人物传记类阅读单元,设计了一个核心任务——“超时空名家大师进校园角色转换”。比如学生阅读埃隆·马斯克的传记《硅谷钢铁侠》,第一个角色“我是主持人”,学生要做的就是通过阅读概述马斯克的一生,尤其是他生命历程中的高光点,主持词貌似简单,但语言的浓度会特别大,并且还要引起听众的兴趣。第二个角色“我是主讲人”,此时读者的身份就转换为埃隆·马斯克本人,你要讲述人生主要经历,比如创新史、奋斗史、“第一性原理”……第三个角色“我是采访人”,你可以是记者,甚至是一个挺挑剔的听众,如果你来提问,你准备提什么问题?你预设的问题答案是什么?你估计他会怎么回答?我们通过三个不同角色的设定,把人物传记的阅读转换成了在真正时空范围内的个性化呈现过程。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阅读工具?

好工具铺就人类前行的路,阅读也是。第一,好的阅读工具始终助力达成目标。第二,好工具会举重若轻,它会不断地发掘阅读本身和阅读资源内在的底层逻辑。第三,好工具在使用过程中,能自动纠偏,甚至能够自我迭代。第四,好工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不同的人用着同样的工具,但最后都有自身的收获。第五,好工具会推动阅读进度当中的关键节点。

例如,在中外戏剧名作阅读中,我们研发了“戏剧冲突”分析工具,把戏剧冲突结构化,分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三种类型,然后再结合作品分析冲突过程,以及最终“胜出方”,最后,综合各项冲突指标,来理解分析人物特质、情节轨迹、作品主旨。如在《史记》阅读中,开发出史传人物分析工具。因为有的传记篇幅较长,传主的人生又比较丰富,我们把人物的丰富性分成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具有多面性;时间维度,具有生长性。整个人物分析工具,就是帮助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间节点的人物特点,比如读者一开始可能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再阅读,会进入二次判断,最后再进入基本判断,整个过程不断变化,或完善、或加深、或颠覆。

如何指导和评估学生的阅读?

第一,全程聚焦目标,以有限目标获得最大效益,反之,如果目标无限,效益就反而有限了。任务由目标而来,然后任务又是被分解的,这样层层走下来,整个学习过程一定是贯通一致的。第二,教师既要接待那些主动求助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自己觉得学会了的人。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学会,这时教师的慧眼就特别重要,可以通过一些小的评估手段,收集真实的信息。第三,建立犯错文化,对于学习中的“事故多发地”,可以先暴露再援助。什么是优秀的犯错文化?就是给学生以安全感,学生错了之后没有感觉到出丑,感觉犯错是正常现象。犯错文化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学生就会真实地暴露他的问题,教师才会找到适切的干预点。第四,成果可视化,进步看得见。学生的案例是最佳的过程资料,教师心里要有清晰判断,随时遇到的学习案例将用于哪些方面、哪些阶段等。例如我们设计了“疫情众生相”的阅读任务,由小说阅读而来,收束在写作任务上,最后我们辑录了《疫情众生相100篇》,全体学生读后,深有感触。第五,注意单元闭环。例如“组装我的《论语》思想盒子”阅读单元,从目标而来,然后到学生的阅读手记、理解日志,接下来学生确定自己的观点,如何借鉴他人的观点来建立自己的理解,进入自主阅读,慢慢搭建成个人的观点框架,再到对自己观点的直接阐释和间接证明,一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和评价,这样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环环目标,步步过程,处处可视,天天成长”。

如何保证阅读目标的梯度?

首先,要保证学科边界清晰,捍卫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误区,如学科本质属性“失守”的问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要完成的“己任”,切忌“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其次,要注意阅读目标的合理梯度与内在逻辑。例如,有教师将高中课文《再别康桥》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诗歌中单一意象的理解”,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初中阅读余光中的《乡愁》时,如何确定学习目标呢?由此可以推知,这节高中语文课,是用高中的教材文本实现着初中的学习目标,导致了目标梯度的混乱。这节《再别康桥》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诗歌复杂意象的理解分析”才更加合理,诸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等,都是关键的解读点。各学段目标梯度要清晰,高学段不要干低学段的事,低学段也不用超前。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3日第9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33 字。

转载请注明: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标准的阅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