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中国人物造型自春秋战国就开始不怎么写实了,这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反驳。其中很多人拿兵马俑为例来力证我说错了。
好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兵马俑。
兵马俑其实不止陕西秦始皇陵那一大堆,汉代也有兵马俑,只不过大家说起兵马俑都默认是秦始皇兵马俑。
汉代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是怎么来的呢?
还记得我在《她才是真正的女战神,吊打雅典娜,没她中华文明就灭亡了》一文中提到的“殉葬坑”吗?以前都是拿真人陪葬的,后来秦国秦献公废除了人殉制度,改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
由此,“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南边被发现,其中一号坑约有6000余尊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一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
秦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再现了秦军的宏伟气派,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俑有多写实?现代很多名人明星都和它撞脸了。
这导致有人还猜测它是以真人制成,穿越剧鼻祖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就再现了这一点。
当然,真人制俑是不可能的,已经被考古研究证明是伪说、艺术加工,不然秦献公何必废除人殉?
但秦俑的写实,对比战国时期的人像雕塑,确实有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
大家可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湖北随州的编钟架铜人、河南洛阳金村的银俑、河南信阳长台的木雕立俑等,其写实程度和秦俑相比,简直不在一个层面。
随州曾侯乙编钟铜人
河南洛阳金村战国银俑
信阳楚墓彩绘木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就认为“从东周列国陶俑、战国晚期秦俑到秦始皇时期的兵马俑,他们之间不仅有艺术手法的差异,更有艺术风格的不同。假如将它们置于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在逻辑上难以解释。”
2016年英国BBC与《国家地理》杂志联合推出的纪录片《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里面就说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抵达秦国,培训秦国工匠制造了兵马俑。
BBC与《国家地理》的纪录片在豆瓣一般都是高分,但这次的说法对不对呢?
实际上,要说古希腊人指导制作兵马俑还是有很多疑点的。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秦俑和古希腊雕塑虽然都是写实派,但希腊的雕塑风格是用体积突出的肌肉、黄金人体比例以及较为动态的姿态动作和表情来表现美。而秦俑几乎就没什么肌肉的表现,看着这大棉袍子裹得,一点都看不出肌肉的起伏,尤其是腹部,典型的中国式小肚子,和古希腊八块腹肌的表现完全是两种风格。
学过美术的童鞋还可以仔细观察古希腊雕像和秦俑的手和面部,肌肉感完全不一样。
从考古发现来看,秦俑并非集中在一处制造,而是分散在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这也排除了专人指导的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得有多少希腊工匠才能到这么多地方指导?培训雕塑技艺可不是短期能速成的)。
当然,秦俑在写实表现上出现跳跃式的进步也不排除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秦国在长年对抗戎狄的战争中,俘获了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雕像工匠以及波斯雕像,这些工匠和雕像的工艺经验被秦国工匠参考吸收,从而使秦俑在造型上得到了升级。
总之,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认为中国人取得什么成就都完全靠自己;也不能崇洋媚外,以为只有外来文明才能帮助中国人得到飞跃。
我们既要承认祖先的伟大,也要看到世界文明并非我们中华一枝独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还要紧密。
(未完待续)
秦始皇兵马俑原貌是彩色的哦!
————————————————————————————————————————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