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千古完人还是军阀屠夫?晚清乱局中的曾国藩,该如何保住帝国余晖

由 度方针 发布于 经典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只恨苍天昏聩聩,欲凭赤手拯元元。三军揽辔悲赢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成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咸丰皇帝死在了热河,皇帝死在了紫禁城外,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吉利的事,大清帝国快完了,大家都心照不宣。

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如此,他们都知道前面已经无路可走,可还是扛着轿子闷头向前。

这便是王朝的逻辑,身不由己。


▲曾国藩画像

这顶破败的轿子的大梁便是曾国藩,在表面上并不显露,可是正是他强续着大清的性命。曾国藩并不是现在许多心灵鸡汤所说的圣人,他手段残忍,甚至卑劣,但他对于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来说,的确是股肱之臣。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这句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天国的背面

命运之神把曾国藩和洪秀全放在了牌桌的对面,俩个人甚至连性格都是截然不同。

洪秀全喜欢光芒万丈,喜欢高高在上,睥睨众生的感觉,但是当灾难与挑战降临,他却没法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他在猜忌和懦弱中静静地迎接着命运的审判。


▲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场景油画

曾国藩截然不同,他好像是一只骡子那么强硬,他喜欢坚韧的品格,他的人生从头到尾就是逆水行舟,科举中的受挫,在战争中的溃败,但是曾国藩就像芦苇那么强韧,最终否极泰来,在和洪秀全的人生对决中笑到了最后。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个个都是股肱之臣,可是这三人又各有千秋。

曾国藩忠心于王朝,这点毋庸置疑,可是他除了功名之外,还渴望可以塑造一股势力,他的一生,为了这个目标,如履薄冰。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较量

太平天国引爆了清王朝内部的满汉矛盾,矛盾争端的点在与火器的使用,太平天国从起势开始,利用火器一路势如破竹,可是清王朝的政治正确便是压制火器的地位,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这种满汉矛盾越来越深。

开端的挫折

曾国藩一开始在军队建设上遇到了挫折,除了装备和经验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太平天国气势正盛,洪秀全意气风发,如日中天,整个天国都已经看到了新时代的光亮,而且人民已经被清王朝压迫得太久,人民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和对推翻压迫的向往成为了曾国藩一开始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重整旗鼓

曾国藩之所以会赢得和太平天国的对决,其中一点就是他的坚韧和灵活,他没有被挫折击倒,他重新整合了湘军。湘军这支军队表面上从属于清军,但是在王朝体系下,各地方军队实质上都是私军。这一次征讨太平天国,恰恰给了曾国藩不停地发展和壮大湘军的机会,很快,第二次转机也来了。


▲晚清时期湘军旧照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把清王朝唯一的遮羞布扯下,所有的外国势力都知道清王朝已经是冢中枯骨,而且内部的太平天国也是揭竿而起。最后的结果极其惨痛,帝都北京被攻陷,圆明园被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同雪片一般纷至沓来,但真正让清帝国忧虑的是满人势力的彻底衰落。

恰似猛虎卧荒丘

随着汉人势力的兴起,曾国藩的机会来了,而且他的湘军也是兵强马壮。

常言道“形势比人强”,真正让曾国藩走上权力巅峰的还是太平天国的堕落。


▲天王府龙凤殿内景

一开始势如破竹,横扫千军的太平天国沉湎于已经取得的胜利,高级的领袖们逐渐糜烂,纸醉金迷的生活让洪秀全彻底沦陷,而且自己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暴露了出来,互相的猜忌和争斗让太平天国内部彻底失去了信任,而且愈发张狂的洪秀全等人将原本支持自己的人民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人心已经散了。

一边是酒池肉林,纸醉金迷,而曾国藩这边厉兵秣马,高下立判,这种时局和人心的改变,让曾国藩扭转了局势。

胜势

咸丰帝客死避暑山庄,从龙御归天的一刻起,汉人势力和满人势力的天平颠转了。

慈禧登上了权力中心。


▲慈禧太后旧照

曾国藩一眼便看出了王朝覆灭的前景,但是和往常一样,曾国藩从不多说,默默做着自己的事。

曾国藩的一生如履薄冰,他看出来中外的差距,他效忠于清王朝,可是实际上他是希望中国能够摆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

这就是曾国藩最大的转折——国家意识的出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后被外界的发展所震惊,而“曾国藩们”在看到了外国之后已经有了让国家更为强大的想法。


▲林则徐(居中者)蜡像

国家的强大需要“枪杆子”,可是如何建立一支军队,此刻清王朝内部的情况是满人军队在无数次溃败之后实力直线下滑,此消彼长之间汉人军队的实力在不断上升。在此消彼长之间,曾国藩面临着一个大问题,是效忠于清王朝还是效忠于国家的利益共同体,这是王朝时代的终极问题。

但是曾国藩没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离开了人世,左宗棠接过了他的接力棒,不可抑制的衰败依然在继续着。

参考资料:

《曾国藩传》

《近人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