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山东工商学院迎来了2021级的新生。在公益慈善学院的迎新帐篷前,院长于秀琴欣喜地发现,今年的新生不仅对慈善管理专业颇有了解,有的还很愿意学习这个专业,未来从事这个行业。在前不久学校举办的财富管理特色建设推进会上,十几位公益慈善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公益慈善学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凝练“慈善管理+商科背景”的专业特色
2018年7月14日,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挂牌成立。学校党委书记白光昭认为:“高校的慈善教育应该走在社会认知之前,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本科素质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眼前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论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院考察了近十个城市的十所大学、二十几家金融机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在听取了行业领域和学术专家们的建议后,最终确定了在学校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商科背景下设置慈善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以“慈善管理+商科背景”为专业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慈善项目运营与基金管理能力,在兼具“世界视野、国家需要、地方发展、学校优势”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创办四年制慈善管理方向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慈善管理人才。
打造招才引智的学术平台
建院初期,慈善管理专业的师资匮乏,为了让新专业立得住、走得稳,学院决定邀请国内著名的慈善理论研究与实践专家为学生上课,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专家学者们组建名师团队,带领学生了解慈善领域的前沿知识,指导学生探索慈善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问题。
“名师引路”的成功经验让学院意识到,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育对于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于是开始搭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一边招才引智,一边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2019年底,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挂牌成立,围绕第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公益慈善治理现代化、公益慈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多份有影响力的咨询报告。
学院现已形成“慈善管理+财富管理”“慈善管理+乡村治理”“慈善管理+社会治理”等多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共同助力学术发展。在学校刚刚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学界和业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公益慈善领域热点问题——“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展开研讨,取得丰硕成果。
探索“校、社、政、企”的合作育人模式
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山东省政府“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座谈会上,研究院的成果得到了高度认可;在中华慈善日主题研讨会上,“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发展”的主题报告激发了民政系统和慈善组织多方合作的意向。“慈善小镇”的乡村振兴、公益岛、慈善城的战略规划,山东省慈善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的编纂等校地合作项目陆续开展,公益慈善学院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校、社、政、企”的合作育人模式也丰富了慈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近3年来,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9项,有40项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评选中获奖。学院推出国内首部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材《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及能力开发》,2020年9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4月,学院与烟台市奇山街道办事处合作成立“社区学院”,开始社区治理和社区慈善融合发展新探索。学院还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引入国际前沿的慈善项目的设计评估方法。
构建慈善管理行业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
目前,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已招收四批慈善管理专业方向本科生共计120名,三批硕士研究生9名。今年,学校又获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人才培养单位,即将开始培养从事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地方政府与生态治理,公共危机与公共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接下来,学校将在培养专业慈善人才的同时,开展面向慈善实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进一步传播公益理念和公益项目设计的实用技能,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社会氛围贡献力量。(董艳)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