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是标,“教育均衡”是本

“再见,学区房!”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继出手整治“学区房”,从“多校划片”到“校额到区”“校额到校”,北京、吉林等地还推出学区房一定时间内锁定政策,即同一套产权房在一段时间内只解决一户家庭子女入学,不得重复用作学区房申请学位,力度前所未有。

但“学区房”真的能就此“凉凉”吗?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就近入学”是写入“义务教育法”的,再怎么“多点划片”,都不会背离“就近”这个原则,既然“就近”,就会有大致的区域,这个大致的区域就是“学区”。

有必要厘清一个问题,各地围绕“学区房”出台新政,目的究竟是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上对“学区房”的热炒,还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若属前者,以上诸多举措确实可以收到一定效果;若属后者,则是倒果为因,治标不治本——并非“学区房”导致了教育不公平,而是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学区房”。日前我向一家房产中介的员工请教:“为什么还有‘学正学区房’,那一带不是只有‘文清学区房’吗?”他解释说:“学正固然比不上文清,但还有学校比不上学正呀,学区房也是分等级的!”而且不仅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不平衡,一个城市的区与区之间也会存在不均衡,有北京市民就说,北京十六区,你选海淀区还是门头沟区?

学区房被热炒,固然有市场投机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推进教育资源更均衡,不是简单地“削高填低”、搞平均主义,而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教育资源,无非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的软件与教学设施的硬件,政府只要舍得投入就能见效;在教学管理上,既有的优质学校可以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帮助其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更上层楼。好的校长应该“流动”起来,好的教师应该“共享”起来,数字时代也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提供了条件。

说“学区房”的根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卑之无甚高论。那就贡献一点“高论”在此:“学区房”被热炒,无论怎么“老破小”每平方米都能上“10万+”,与其说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惜血本,不如说代表着对于教育资源均衡未来走向的预期,因为他还要卖掉的——如果300万买了个30平方米的“老破小”,几年后只能卖30万,是断断无人出此下策的。学区房苦天下家长久矣,推进教育均衡也是年年讲、月月讲,何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大问题,也是真问题。三五年够不够?只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学区房”问题可应声而解。

编辑/张郁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07 字。

转载请注明: “学区房”是标,“教育均衡”是本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