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取得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有各发声器官的协调与配合,下面就如何在歌唱中获得歌唱共鸣的方法做一些介绍:
1.口腔共鸣。歌唱或练习发声时,口腔一定要自然打开,笑肌微提、这样声波就会随着气息流动推送,离开咽喉向口腔运动,并在口腔的硬腭前部形成反射而引起振动,这就是口腔共鸣,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容易把声音送到头暌,同时可以减少咽喉的负担,对声带起到保护作用,唱中声区的音用得较多。
2.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软腭和小舌头上提,鼻腔扩张,用打哈欠的感觉使口腔、鼻腔、咽腔通道展开,头腔共鸣效果清脆明亮,富有色彩和金属声,唱高声区的音用的较多。
3.胸腔共鸣。发声时,咽部呈半打哈欠的状态,胸部扩展, 喉头略低,歌唱通道向下调节。但注意不能故意把声音下压,使喉肌紧张造成 “喉音”。要松掉喉头,一切都在气息支持下,胸腔共鸣声音浑厚、结实,泛音浓郁,唱低声区的音较多。
4.混合型共鸣。混合型共鸣是歌唱中运用共鸣的实际状况,参与歌唱活动的器官虽然很多,但声波振动与传播,是在发声通道中进行的。因此,在歌唱发声时,为了协调各共鸣腔内声波振动关系,使它们保持一定程度平衡,就应该运用“整个管道混合共鸣”的办法,从而使声音丰满、圆润、音色统一。发声通道的艺术效果,事实上在声音从声带发出后,经过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共鸣腔体时,基音(声波)已在不断扩大,它从口腔出发时包含多种腔体共鸣的混合。如果片面地追求某种单一共鸣,必将造成发声上的缺陷,破坏歌唱的整体效果。例如:
唱低音时,片面强调胸腔共鸣就是很危险的事情,胸腔会僵直,音质也会越来越粗糙。唱中声区片面强调口腔共鸣,声音往往会脱离歌唱的管道,过分靠前失去了与发声通道的联系。片面强调头腔共鸣,那么很容易脱离基础,高音变得尖锐刺耳。所以共鸣腔体的混合运用是歌唱发声的重要原则。
运用好“混合共鸣”的养分是如何根据音高适度合理地调整共鸣腔,使之符合一定的比例规律,以适应高、中、低不同音高的共鸣要求。那么高声区是上部共鸣多些,特别是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混合少量的喉咽腔、口腔、胸腔等共鸣,当唱高音时会感到眉心和头部都有一种振动感。所以要想在高声区、中声区衔接、过渡非常自然统一就要按一定比例,增加一定量的喉咽腔、 口腔的共鸣。
而唱低声区时,胸腔共鸣是主导地位,但喉咽共鸣、口腔共鸣比重也不可忽视,主要还在有一定的头腔共鸣,即:头声应贯穿整个音域的始终。我们唱中声区时要以喉咽共鸣、口腔共鸣为主,但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的因素也很大,可见这是歌声共鸣的基础声区。这个声区共鸣结构合理,过渡高音会很顺利上接更多成分的头腔共鸣,往下到低声又可以顺利下接更多成分的胸腔共鸣,为了演唱丰富统一,有整体的歌唱共鸣效果,不论唱哪个声区,都应该是头腔、口腔、喉咽腔、胸腔共鸣所组成的“混合体”在声道中按比例发挥 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