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尤其高涨,但是因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建设的道路上走了一些歪路。尤其是1967到1977年这特殊的十年,几乎全国各个行业都遭受到了冲击破坏。这其中尤其是教育,教育是国家之本,但是因为动荡年代知青下乡,高考制度一度停止,知识分子们被送到了乡下参加劳动改造。
虽然很多人在劳动改造中迷失了自我,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仍然抱有希望,等待着动荡年代的过去,心中仍然怀抱着走进大学的一天,刘学红就是其中的一员。刘学红可以说是中国高考制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她不仅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首个文科状元,而且作文还被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
1975年刚刚中学毕业的刘学红,跟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命运都被安排好了,先到乡下去劳动,被安排到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四大队插队。刘学红自幼就极其聪明,对她来说下乡似乎没有多大的难度,她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但是能力越强的人对于眼前单调的三点一线的劳作生活尤为不满足。刘学红觉得在生产队里她根本没有办法发挥知识的力量,在这里似乎是力气才是第一,大家都在拼力气,拼体力,谁干的多谁就是劳动之星。长期以往,刘学红感觉到自己有点麻木,对于自己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并于同年12月举行高考。正在田间劳作的刘学红通过广播得到了这个消息,她激动的放下了手上的工具,掩面而泣,压抑了一年的内心疑惑在这一刻找到了解决的途径。于是她在劳作结束后立马向生产大队提出要参加高考。
但是希望出现的同时,问题也摆在了眼前。刘学红的劳作期限还没结束,她依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出来复习。时间似乎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太久没读书了完全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刘学红的决心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她坚定的做出一个选择,把所有教材都复习了。
1977年12月10日刘学红走进考场,下笔的一刻紧张的情绪随之消失,她作答如流,甚至觉得自己复习的很到位,因为题目并没有她想象当中的那么难。其中语文考试中,作文是她考完最有信心的,因为她在考前就做好决定,不管什么主题,反正一定要将自己的深刻感受写出来,她的作文题目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篇作文最终被选为当年的模范作文,并且被刊登到了《人民日报》,一下子刘学红成就家喻户晓的人物。随后她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就读新闻专业。
人们都称刘学红是高考文科状元,因为她的作文得了99分,并且被选为范文,当时作文分数占了语文总分的70%。按照当时的制度,高考学子并不会得知自己的成绩,而只会得知是否会被录取,所以刘学红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总分是多少。
1982年,刘学红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国青年报工作,担任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等职务,如今担任中青在线的总经理。恢复高考后的首个文科状元,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如今过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