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三十余匹战马起兵,重现了当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历史学者在惊讶于后金强大战力的同时,也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其自毁长城,最为遗憾的莫过于冤杀了一代名将袁崇焕,残忍地将其凌迟处死,震惊天下,寒了关外拼杀多年的明军将士的心,动摇了明朝根基。
其实,如果万历年间的一位战神还活着的话,明朝对关外的压制是能够实现的。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也无法重演,随着这位战神的陨落,明朝关外将领凋零,再也没有人能够抗衡后金了。
这位战神就是参与了万历三大征二场战争的辽东总兵李如松。万历二十六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
李如松有一位厉害但充满争议的名将父亲——李成梁。
李家是由高祖李英从朝鲜半岛迁居到铁岭的,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其先祖因躲避唐末战乱避于朝鲜,明朝时选择回归祖国。
李成梁完全是凭借着军功一步步走上辽东总兵的职务,在镇守辽东时他很好地压制住了辽东女真各部落。他镇守辽东的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获得大胜十次,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在发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攻破古勒山城后,为达到震慑女真的目的,竟然残忍地选择屠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也未能幸免。这直接坚定了努尔哈赤宣布叛明“七大恨”、十三遗甲起兵的决心。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少年时就随父亲征战,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李成梁为了培养儿子,还请来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徐渭给李如松传授兵法。这个徐渭可不简单,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帮助其擒获投靠倭寇的海盗头目徐海、汪直。
虎父无犬子,李如松身上流淌的名将之血,将所学兵法运用自如,因战功早早担任了山西总兵,并深受明神宗的宠眷。
万历年间,明军中出现了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和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两人被誉为“东李西麻”,《明史》中也称赞他们:“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参与指挥了万历三大征,其中麻贵参与了全部的战争,李如松参与了两场,宁夏之役、朝鲜之役。
万历二十年,宁夏镇原副总兵哱拜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等城,派去平叛的几支军队都被打败。明朝朝野震动,不得不抽调镇守辽东的李如松前往平叛。
李如松临危受命,担任宁夏总兵,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李如松施反间计,使哱拜集团内部发生火并,成功攻破叛军大营至
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侵略朝鲜,胁迫朝鲜进攻明朝,被朝鲜拒绝。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正式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壬辰倭乱。
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且日本狂妄自大,其真实的目的就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明。明朝当即集结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和朝鲜联合拒敌。
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这是《明史》对李如松在平壤之役中表现的记载。李如松作为全军主帅,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成为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更是战神下凡,遭到日军伏击后,以四千明军对阵三万日军,斩杀倭寇六千,彻底打服了倭寇,自此日军再没有主动进攻,为日后逼迫日军放弃王京,攻克汉城奠定了基础。
万历二十六年,鞑靼土蛮进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直捣敌方老巢,途中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而一代战神竟然死在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叛徒手中,终年五十岁。
原来当年李如松为了稳定辽东形势,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战术,对胡人的俘虏予以优待,还授予官职。可惜,其中有些胡人不知感恩,反而在那场战斗中,将李如松的军事计划泄露给了鞑靼人,才导致李如松战死。
明朝时期的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动用了大量的辽东军士,花费了巨额军费,使辽东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真人趁机崛起,开始逐渐在辽东占据优势。
随着李如松的战死,明朝竟然无将可用,起用了难堪大用的杨镐指挥萨尔浒之战,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打得灰飞烟灭,从此丧失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而值得一提的是,萨尔浒战役中唯一全身而退的就是李如柏的南路军,而李如柏就是李如松的弟弟,可见李家的军事才能果然厉害。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