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是宋朝永远的痛。不仅北宋一直想要收复,南宋也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新拥有,但都失败了。
这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这么说吧,北宋、南宋的灭亡,都是因为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若没有失去,当时不可能是那种局面,辽、金、西夏、蒙古很难崛起。游牧民族纵然对中原政权产生威胁,最多也就是匈奴之于汉朝那种程度,绝不到纳贡称臣、割地求和的地步。
那么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是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包括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总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公里。
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自古以来,幽云十六州都属于中原。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又打不过后唐,便向契丹求援,给出的酬劳就是幽云十六州。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大喜,立刻出兵帮助石敬瑭击败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石敬瑭定都汴梁(即后来的北宋都城),对契丹百依百顺,称比自己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甘做儿皇帝。他的部下都以此为耻,纷纷反了。只恨反得晚,幽云十六州早已为契丹所得。之后契丹改国号为辽,一直危害着北宋。
幽云十六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价值、国防价值、经济价值。
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政权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还是中原政权经略东北的基地。正如宋朝学者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所言“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自秦代起,中原就在燕云地区构筑军事防线,例如长城。很多人认为,长城没起多大的作用,不得不说那是种谬论。事实上,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护卫着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阻挡着北方铁骑的入侵。
燕云地区还有金坡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渝关,五关与长城构成了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线,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
换言之,燕云地区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巍峨险峻的山脉,第二道是横贯交错的河流,第三道就是长城及五关。有这三道防线在,中原政权安全系数大为提升。至少不用担心吃饭时外敌突然而至。
说白了,幽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的北方门户,丢了大门,绝不仅仅是“门”的损失,整个家里的安全都没有了保障。没了这个缓冲地带,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入,骑着马很快就能到达中原腹地,想抢啥就抢啥。靖康之变就是这么发生的。
长城若在,何至于此?没有长城的两宋,能存在这么多年也算厉害了。
另一个很重要的点,燕云向来是中原政权的战马产地。南方养不出可与游牧民族对阵的战马,失去了燕云,北宋、南宋就建立不起精锐的骑兵队伍。南宋后来花费巨资购买战马,建起了骑兵,但规模无法扩大,还是步兵为主。
宋朝的步兵其实很骁勇,武器装备都挺先进,可要是对上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那是兵种上的差异,战力无法相提并论。
而且燕云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可提供巨大的税负收入和兵员补给。这么一个宝地,怎能轻易放弃?可惜直到宋朝灭亡,都没能把幽云十六州抢回来。
1367年,朱元璋派出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元朝,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攻占元朝都城大都,至此,幽云十六州终于被中原政权收复。
总之,北宋、南宋想收回燕云,理由实在太多,不胜枚举。但也正是因为失去燕云,骑兵力量薄弱,打不过北方铁骑,才收不回来,这是个死循环。石敬瑭真是害惨了两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