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大喊“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索姆河战役在现代不太出名,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惨烈的一次会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交战双方是英法联军和德军,发生在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地点在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发起方是英法联军,目的在于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

当时德军已经打进了法国境内,只要再加把劲突入到巴黎城内,法国全国上下就将面临信心的崩溃,德军就能在西线取得对同盟国压倒性的优势。

对法国来说,若是索姆河战役落败,下一步就必然面临亡国的危机,而作为同盟的英国,也将失去法国这块欧洲大陆前进基地,只能退守英伦三岛。

因此,对于索姆河战役,交战双方都是铆足了劲头。

兵力方面,英军投入54个师,法军 32 个师,德军 67 个师。结果是德军惨胜,成功拦截了英法的战略目标,英法联军伤亡惨重却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 5至12 公里。

战后统计,双方共伤亡133万多人,英军40多万,法军20多万,德军60多万,参加过此战的士兵们,几乎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除了死伤过多之外,这场会战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英军使用了马克l型坦克。这款崭露头角的大杀器,着实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而德军虽然没有坦克,却装备了另一种杀伤力非常强大的武器——“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它在战场上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了无数英法联军的生命,是笼罩在英法联军头顶的阴影。

这里介绍一下,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每分钟达到 600发,可以单、连发射击。

咱们看的很多战争片里,那种连续不断射击,仿佛子弹永远打不完的机枪就是马克沁重机枪。

索姆河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德军用马克沁重机枪射杀6万多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当然,这也是因为英军采用了不太高明的进攻方式。他们利用徐进弹幕作为掩护,步兵再以排成横列的方式进军。

徐进弹幕,是一种步炮协同作战的战术,即步兵发动冲锋的时候,炮兵按一定顺序延伸炮火,始终把炮弹打到步兵前面数百米的地方,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英军采用这种战术,是假定德军步兵配备的也是普通的步枪,结果人家配的是马克沁重机枪,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弹夹,可以连续射击4个小时,甚至能打天上的飞机。

德军下了血本,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密度达到平均每百米一挺,在德军的疯狂扫射下,排成横列的英军成了活靶子,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大部分士兵在到达战壕前线之前就已倒下。

40公里的战场上,14个英国师难得寸进,根本无法突破德军以机枪、火炮、铁丝网构成的强大防御火力。

可以想像英军当时有多惨,据说就连本是敌人的德军重机枪手也杀得手软,不忍再看他们过来送死,大声呼喊“撤退,不要来送命!”

士兵也是人,也有正常的同情心。而且很多德军在战争之前是普通的工人或农民,只杀过鸡鸭鱼猪,没杀过人,面对自己造成的地狱般的景象难以接受,能喊话的还算是心志比较坚定的,有些心志不坚的,早已精神崩溃了。

但无论德军有没有喊话,都无法改变什么,双方立场不同。面对英军的进攻,德军再心软也不可能不扣动板机,而英军也不可能因为对方火力太猛就放弃。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战场上炮火连天,德军的叫声英军根本听不到,又没长顺风耳。德军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大声喊叫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发泄。

就算听到了,英军能掉头就跑吗?显然不能。

毫不夸张地说,马克沁重机枪就是这场战役中的杀手。

有意思的是,马克沁重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的,却没引起英、美两国的重视,清廷倒是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惜仿制后觉得不太适用,主要是嫌弹药消耗太快太费钱,就没有大规模制造。

一战爆发时,德国是唯一一个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国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但这一战过后,马克沁机枪成为闻名于世的战争利器,被各国争相装备。

到一战结束前夕,机枪已经成为战场上的主流,被称为最具威慑力的陆战武器。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英国400挺、德国324挺,远远超过战争初期。而美国,战前每个师仅有18挺,后来发展到1000挺,不愧是财大气粗的暴发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对抗德军的重机枪,英军用上了坦克,但效果不太好,没有引起高层的注意,这主要是该阶段坦克、飞机协同作战模式未被开发。德军倒是注意到了,此后拼命发展装甲部队,加上斯图卡轰炸机,在二战中再次耀武扬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28 字。

转载请注明: 索姆河战役,德国机枪手向英军大喊“不要来送命”,是真的吗?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