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秦国四朝元老,最后得以善终!
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国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立的战功最大。
王剪很早就在秦始皇的身边效力。当年秦始皇还没有亲政,朝政有吕不韦把持的时候,王剪就在秦始皇身边。秦始皇得以亲政,也是王剪的功劳。亲政后的秦始皇,把对外平定天下的军权交给了王剪。在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中,除了最先被消灭的韩国外,王剪几乎参与了每一场战争。即便没有亲自指挥,也是由王剪的儿子王贲统兵。王翦是秦国四朝元老,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秦始皇甚至一度尊王翦为老师,但是王翦并没有得意而忘形。秦国灭楚国时,秦始皇派王翦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出征。出征时,王翦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将王翦,追随秦王多年,非常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
见秦王听完李信的话后面有喜色,就明白他与李信一样怀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不 能一概而过,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疆界宽广、人多兵盛。这几年来,楚国屡受挫折,但一来实力十分可观,二来楚人十分仇视秦国,作战时, 士卒凶悍不怕死,所以,仅用20万人去攻打楚国有些不太妥。依臣下之见……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秦王政毫不掩饰对王翦见解的失望,冷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这么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于是,秦王政派李信带领20万军队去灭楚国。 王翦算定李信必败,可秦王政现在听不进他的意见,但将来必会采用。更何况现在他认为自己老朽无能,如继续待在国都,很可能会被秦王政随意加个罪名,加以罢斥,也或丢失性命。于是告病辞官,回乡下养老。
不久,李信率领20万秦军,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带残部狼狈逃回秦国。秦王政大怒,将李信革职查办。此时,他方悔自己当初太草率,随即备车驾,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秦王政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寡人上次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铸成大错。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担当灭楚大军的统帅。王翦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妄自尊大,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恩,理应誓死相报,但楚国地广人众,组织起100万军队很容易。若要我带兵灭楚,仍需60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不大。”
秦王政连说:“寡人现在惟将军之计是从,”随后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而当王翦入楚之后,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轻进,从而避开项燕主力的尾随突袭或分割围剿,即使是带领着60万大军,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与楚军展开生死决战。相反,王翦手下的秦军全然不像一个进攻者,他们在营寨中筑起高墙,日日只顾操练,即便楚军在城下叫阵好几天也没有人回应。当然,这也并非王翦懒惰,而是其看得出楚军旺盛的士气,明白贸然出击将带来的后果。
确实,王翦的担忧和考虑是对的。听说秦军再次来犯之后,楚国又一次动员大军前来抵抗。但秦军的坚守不出,就是让楚国人无可奈何。甚至于,秦军将士还在军营里玩起了投石游戏来进行锻炼,不管楚军如何叫阵,就是不管不顾。俗话说得好,“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秦军这一次凭借着强大后勤实力,与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楚军面对秦军的高墙束手无策,而秦军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坚壁自守。最终,楚军的粮草难以为继,项燕只得无奈命令军队向东撤去。
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果断进攻,跟在撤退的楚军身后穷追猛打。而此时的楚军士气和体力都已被消磨殆尽,根本无力应战,于是很快,秦军便踏平了楚军的主力,之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整个楚国。王翦最大功劳莫过于灭掉楚国。话说出征楚国的最初人选并不是王翦,而是李信。秦始皇曾询问李信,灭掉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开口最多二十万人。秦始皇又询问王翦,王翦答曰:李信以二十万破楚,臣以为必败,非六十万不可。秦始皇认为王翦老矣,不如李信勇猛,遂罢用王翦,命李信为大将。
岂知楚国派大将项燕与之对抗,李信二十万军马大败而回,秦王大怒,将李信贬为平民,派王翦为大将。但王翦的条件就是60万大军,秦始皇答应了。按照王翦这种做法,手持秦国军权,秦国内外已经空虚,倘若战败,那必然以死谢罪,倘若战胜,王翦就功高震主,也会有杀人之祸。王翦为人极为聪明,“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很明白,所以他向秦始皇提了一个要求:我已经老了,虽然大王对我封官加爵,但如风光之烛,能风光多久,不如大王多给美田宅为子孙业。
秦始皇听了王翦这句话就安心了,高兴地答应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大破楚国后,主动告老还乡,秦始皇对王翦非常信任,继续任用其子王贲为大将,攻打燕国,自此一家相安无事,全凭王翦的机智与老练。立下大功,没被诛杀,子代封赏,此等人物历史上也极为少有。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一名大将,他在秦国攻灭六国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六国之中,除却最开始灭亡的韩国,其余五国都是王翦父子带兵攻灭的,可谓是功不可没。而且,王翦虽然功高盖主,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是自己最终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史记》作者司马迁却在书中批评王翦,说他作为一个臣子是非常不够格的,这又是为什么呢?王翦,却在这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时代,得到了智而不暴,勇而多谋的良好评价,也得到了封妻荫子名传千古的善终。然而,司马迁先生认为,这样一位在帝国军政体系内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名将,既在军方有足够的资历和功绩,又在朝堂上被君王当做帝师一样尊重,却不能规劝秦始皇嬴政多行德政,最终,秦王朝二世而亡。作为一名帝王器重,德高望重的老将,实是不该。当他看到君王错误的政治决策和治国方针时,居然没有站出来以忠贞之节,尽力规劝。只是俯首帖耳,言听计从。要么就是告病退出权力纷争的朝堂,要么就是安心做一把帝王手中最锋利的屠刀,只管带兵征战,而不管引导君王施行仁政。真是辜负了皇恩,不是个合格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