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遇到过被过度合理化效应的经历吗丨心理词条

你有遇到过被过度合理化效应的经历吗丨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过度合理化是人类的一种态度,它是指当个体非常明显的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与之不相称的报酬的时候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现象。当人们相信,他们所做的努力是由于得到了报酬导致的,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降低对工作的内在的兴趣。

过度合理化也可以用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他认为,当个体以一种与行为态度相矛盾的方式行为,就会产生不适感。行为与态度的矛盾导致不平衡,人们会被驱动着去尝试解决这种失调。

可是当人们找不到可以解决这种失调的方法时,他们就会采用唯一的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种不一致,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过度合理化效应与理由不足效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即理由不足效应以最小的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做下去。

02

背景/来源

过度理由效应是指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形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去做。

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Rochester大学、马克·莱珀和戴维·格林在斯坦福大学、安·博吉亚诺与其同事在科罗拉多大学的一系列实验均证实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情(例如,玩魔术牌),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为工作。

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的时候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实验结果:

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04

案例分享

一起来听一个过度合理化效应的故事。

有一位独居的老人住在城市某一条街上,每天下午的时候,都有一群吵闹顽皮的小男孩在这里玩耍。打破了以往老人的宁静生活。

于是有一天他把所有的男孩都叫到了自己家门前,并且告诉他们,他很喜欢孩子们那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许诺,如果他们明天再来的话奖给他们每人50美分。

第二天的时候,果然这群孩子又进来了,不仅准时,而且比以往更加放肆了。这位独居的老人兑现了昨天的50美分承诺,并且接着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

第三天,这群孩子真的又准时的来了,独居老人依然兑现承诺,只是这次是25美分,并且接着承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四天孩子们照常又来了,但这次孩子们仅得到了15美分。

老人解释到,因为他年纪大了不能工作,所以自己的钱包快被掏空了,并且央求孩子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

这些孩子失望的告诉独居的老人,以后都不会再来了,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个下午才只有10美分。

正如所暗示的,没有预期的报酬并不会破坏内在的兴趣,因为人们仍然可以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动机。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关键是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则它们会增加每个人的内部动机。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05

个人见解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过度合理化的效应现象,很多人其实也都经历过。

比如有很多孩子家长为了让孩子做家务,就会采取给予报酬的奖励为条件。比如,孩子扫一次地奖励一元钱,洗一次碗奖励一元钱,洗一次衣服、叠一次被子同样也奖励一元钱等等。慢慢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态度,如果给钱就做家务,不给钱就不做家务。

孩子会认为自己做家务是因为父母给钱所以才做的,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做家务或者为家里分担一些而做家务。一旦父母不给钱了,孩子就会认为没有做家务的必要了,因为他既没有内在的驱动又没有外在的鼓励。为了使自己得到平衡就停止做家务。

而这件事其实也不仅仅是包含在做家务上面。孩子们的学习考试也一样。有些家长因为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便会为了鼓励孩子努力学习考高分,而设置报酬为奖励条件。

当然,答应孩子的如果孩子确实做到了,就一定要奖励,当然也不乏不兑现承诺的家长,各种理由,总之就是不能兑现,使得孩子情绪低落,因此对于学习和考试失去了信心,但无论哪种,长久下去都是有弊端的。

孩子会认为,学习的事情是为父母学的,而不是真正的为自己学的。一旦父母停止提供报酬,孩子也会有这种心理,觉得心理不平衡而厌学、不喜欢学习,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孩子们的未来。

综上,你也有遇到过哪些被过度合理化效应的经历吗,期待你的一同参与和探讨。

世界和我们一起爱着你~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93 字。

转载请注明: 你有遇到过被过度合理化效应的经历吗丨心理词条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