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实际落地两个月。然而,“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部分家长,更有部分家长产生恐慌,认为有必要“购买大容量硬盘,提前囤积教辅、培训资料”。
对于这种行为,9月2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回应称:完全没有必要。
现有培训材料正逐步纳入审查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严禁超标培训。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提出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实行线上和线下、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材料分类管理。
记者了解到,近期部分家长产生恐慌,认为有必要“购买大容量硬盘,提前囤积教辅、培训资料”。对于家长这一行为,在9月23日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完全没有必要担忧。”
上述负责人表示,培训材料是培训活动中的关键载体和元素。《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明确,学科类培训材料采取校外培训机构内部审核和教育行政部门外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审核。“这些材料都要接受管理、进行审查,而现有的培训材料正在逐步纳入审查过程中;只有通过审核后,这些材料才能实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其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等方面才能有效保证。”
同时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培训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要优中选优、注重质量,而且只是配合培训有选择性使用,没有必要大量囤积材料,要提高孩子们的使用效率,切实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此外,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校内课后服务的完善,不管是补差还是拓展,学科类学习任务主要在校内完成,所以未来学科类校外培训只是适度补充。
治理打着“国际”旗号各类竞赛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还在会上指出,在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参与课后服务导致学校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的问题,亟需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该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经出台的配套文件基础上,加快预收费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进度。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
同时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还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北京推进线上学科类培训资金监管
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大伟介绍了北京市关于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资金监管、人员安置等情况。
在机构重新审核的问题上,丁大伟介绍,北京市将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对现有线下线上机构实施重新审核登记,解决培训机构过多过滥问题。对于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按照“1+1+3”要求重新审核,“1+1+3”是指线下机构必须符合证照齐全、培训费纳入资金监管,必须符合北京市“培训机构办学标准”“培训行为规范”“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三项规范文件要求,才可恢复线下培训。同时,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
在资金监管问题上,北京市将全面加强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保证资金安全,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新发。
丁大伟介绍,北京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资金监管。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正在推进资金监管,将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线上机构重新审批准入的前置条件,坚持“无资金监管、不能获得审批”。
同时,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在重申3个月或60课时收费上限的基础上提出,如周期和课时收费并存,机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防止发生变相超过 3 个月收费问题。此外,北京市印发“双减”措施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每次招生前须向教育部门报备招生简章、课程内容、教师资质、收费情况等事项;并鼓励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文|新京报记者 冯琪 戚望
编辑|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