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百万富翁”,还孩子一个纯净校园!这位校长说:办教育要有定力
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这是一个家长需求众口难调、教育理念众声喧哗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满足各方要求?相信每位校长在上任之初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下称“民族小学”)建校于1890年,虽有130余年历史,却一度校园环境杂乱,师生士气低落。马万成自2003年就任民族小学校长以来,将这个百年老校发展成一座育人森林——学生在这片森林里尽情奔跑,获得成长需要的养分和阳光。
谈及任校长18年的感受,马万成说:“教育需要定力,更多的是要回归常识,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再落到实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不当“百万富翁”,
还孩子一个纯净校园
学生,首先是大自然的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在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获得自然而又健康的生命成长。
——马万成
2003年,刚上任时的情况让马万成至今难忘:海淀区民族小学每年靠出租学校房屋创收100多万元,付出的代价是学校周边布满了小卖部、台球厅,校内还有沙发厂、菜场,有近百名外地务工人员住在这里。校园内污水横流、杂乱吵闹,这样的校园环境怎么会有家长愿意送孩子来?
无论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需要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个朴素的办学理念让马万成当机立断:“不当‘百万富翁’,我要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还孩子一个纯净校园。”
自此开始,十几场官司、近百万元的租金赔偿、几百万元建校欠款……在马万成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后,问题被一个个解决。
写字是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的必修课,马万成在教学生练习书法
如今重建的校园内,可以看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孩子们在校园中可以触摸到有着百年历史的螭首、龙纹,能够在四合院红柱回廊间嬉戏玩耍,犹如接受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洗礼。
“让孩子爱祖国,要先从爱校园,爱身边的人、物做起。”民族小学德育副校长徐威说。采访时,五年级学生杨蕴宜正与老师、同学一起练习校园文化介绍:“这是学校的石板步廊,每一块石板上都刻着古今贤人的名言警句。有来自颜真卿教人勤学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希望校园里充盈着5种味道——自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教育的味道、孩子的味道、家的味道,孩子可以在这里尽情释放天性。”马万成说。
和而不同,
从“齐步走”到“尽情跑”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生长环境不同,发芽时间不同,开花结果的方式也各具特色。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善待差异性,像爱护花朵一样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马万成
多年以来,民族小学一直秉持“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逐渐形成了以“基础素养类课程+个性拓展类课程+多元实践类课程”为基本结构的“和融”课程体系,全面培固学生成长的根基。
这与“双减”目标不谋而合。马万成说:“‘双减’对我们原来做的很多工作是一个印证,我们现在更自信了。”“双减”不是目的,提质增效才是关键。学习肯定是不能丢的,但学习的方式要变。
民族小学教学副校长窦丽娜介绍,在教学形式上,学校一直倡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开发了研究性学习、乐诵经典古诗文闯关等,将课本知识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传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三年级学了童话,孩子们在学会基本的教材要求后,学校会让三年级的孩子自己去组队,去研究童话的特点,去编童话、讲童话、写童话。窦丽娜说:“有一位同学甚至自己写了6000字的童话故事。”
民族小学有近百个社团,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发展特长、培养专长的平台,有多样化的课堂,项目制任务合作,小课题研究,红领巾责任岗……这些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教育形式为每个孩子看到心中那个最棒的自己提供了可能。
“孩子们的学习程度不同,于是我们就从‘齐步走’变为‘尽情跑’,无论在日常活动还是课堂学习,都为孩子们树立了高低各异、远近不同、‘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马万成说。
以学习古诗词为例,民族小学自编了一套6本乐诵经典古诗文闯关教材,孩子们愿意选几关就背几关,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多背诵,不断闯关。“小学6年,有的孩子能背几百首古诗,出门看见某处景色,出口成章,家长都惊呆了。”民族小学王晶副书记说。
直面关切,
办一个新型城市学校
对许多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指责。作为教育人,我们要直面社会关切,用更加专业的方式积极回应社会与家庭的关注与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马万成
“在城市环境中,许多家长学历高、教育需求也特别多元。我们学校一年级学生50%以上的家长是研究生以上学历,90%以上的家长是本科以上学历。”每个家长对学校都有不同的需求,对学校提出了期待和希望。怎么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马万成提出,要推动学校从传统的办学机构变为教育的超级社区。具体而言,就是积极挖掘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资源,以开放的姿态,为师生、家长、友邻单位搭建起一个个平台,让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角色相互体验和转换,自发自愿地组建起生命成长共同体,使学校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和社区的文化殿堂”。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民族小学每年都会举办几百场讲座,邀请家长及友邻单位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作讲座。“家长走进教室给孩子们当老师,很多人上完一节课,就知道当老师很不容易,也会特别理解老师。”王晶说,“家长们在各行各业工作,孩子也因此增长了见识,有了远大理想,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我最想做还没有做成的事,就是跟每一位家长聊聊他们的孩子。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尽力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充分解释,获得家长的理解。”马万成说,“我们希望能给学生未来的无限可能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
(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