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唐小哥,我们今天来说说关于古代中国历史扩张的故事。
今天的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人实惠出境游的首选之地。当我们迈出国门走到这些国家之中时,会发现汉字地名、中国习俗乃至于中国人都大量存在于这片广大土地的角落中。曾经,我们是否也有征服东南亚的机会?又是什么让我们败给了后进的伊斯兰文明乃至于西方基督教文明?
01.不一样的东南亚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似乎东南亚国家都是千篇一律的椰子树与海岛群,皮肤黝黑的南岛人种在碧蓝的海面上穿行。
实际上,东南亚内部存在着差异巨大的地理单元:独树一帜的大缅甸区域、双湄河流域外加一个紧邻中国的红河流域所处的中南半岛有着湿润的季风气候与肥沃的冲积平原。马六甲海峡区域、吕宋区域以及东南海岛片区则属于遍布热带雨林的大小岛屿群体。这些气候各异的地理模块对于北方的华夏文明、西来的印度、伊斯兰乃至于西方文明,初期都是十分神秘的存在。
02.中南半岛角逐
所谓中南半岛,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处在中国南方而得名。这里与中国的大西南山水相连,比如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泰国的湄公河,越南的红河,三条可谓本国母亲河的大江都发源于中国云南境内。可以说,中国对于中南半岛的扩张是具有自上而下的发源优势的。
然而,中国对于云南地区的治理方向从西汉直至元明都是典型的羁縻统治,这些地方甚至在一段时间都掌握在云南地方政权手中。因此,中央王朝除了在元朝与明朝对缅甸地区进行了一定时期的统治以外,很难越过云贵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对缅甸以及南方的泰国地区施加影响。
与华夏文明不同的是,印度文明却对中南半岛有着强大的本土优势。两地之间不仅有着类似的气候特征与自然环境,更有着宽阔的陆上通道,因此发端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可以毫无阻碍的进入缅甸与泰国所在的中南半岛西部地带,成为这些地方的主导宗教文化。而中原文明唯一可以直接影响的越南也因为地缘位置上的独特性而选择独立于中国本土。
03.岛屿的遗憾
从宋元时期开始,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南中国海周边的岛屿国家与中国东部港口城市串联起来。明清两朝,由于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大量广东与福建人口开始下南洋求生存,在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与印尼群岛之间寻找合适的居住地。
这种人口垦殖的行为本来是中华帝国扩张的好时机,然而向来尊重内中华而外夷狄的中原帝国不仅不提倡人民向外拓殖,更把这些民众当作叛国的逆党来看待。这就让大量的华人空有大量的人口规模而无法获得政府的支持,最终难以在南洋建立稳固的政权。
与之相较下,14世纪之后的伊斯兰商人利用宗教力量充分改造了当地的南洋土著,16世纪之后的欧洲人通过香料贸易与商业模式实际控制了这些海上岛屿。无论从文化还是政治经济层面,中原王朝的“华夷”正统观与农业帝国模式终究会限制文明的外向型扩展。
参考文献:1.世界全史百卷本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