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标题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在跟孩子们谈论学习需要努力或者是需要更加努力等这类问题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道理”都讲完了之后,孩子们对此并不以为然。甚至一些心直口快敢说真话的孩子会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已经尽力了,但是……所以我真的没办法了。”
有些时候父母和老师会对这样的说辞不屑一顾,甚至还会从“努力的不够”“努力方向不对”等角度试图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然后改进后进一步去努力。
想法都是好的,但是做起来其实难度还是挺大的,能够从“道理”中悟出的孩子其实不算太多,因为对他们而言,自己的确是已经尽力了……
我孩子从上学开始,一方面是得益于遇到了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们使得孩子在学习上收获颇多,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多,所以孩子的各种表现尤其是学习上的表现始终比较优秀。
孩子在同龄孩子中绝对算是那种很努力的孩子,这点就连我这比较严格的家长也不得不承认。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属于那种比较勤奋的,现在还好一些,在那个时候由于他的身边缺少了那些比他还要努力的同学(最主要的是他无法直接看到),所以就使得他在一段时间里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同时也觉得“最好可能也就这样了”。
对此我其实也讲过很多的道理给他,我不会直接去讲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也不会去 拿那些报道的各种优秀青少年去给他当榜样,而是尽量在日常的普通沟通里把这些认识和思想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让他相信、认可并且愿意去往更好的方向去做。
但是效果始终都不是太好,最终孩子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所有的道理自己都懂,但是缺少让自己更进一步的动力。
直到四升五的那个暑假,几个我们多年一直在网上交流的家长相约各自带着孩子到我家这里住了半个月,然后我们搞一个学习集训。简单来说就是来自几座城市的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到我这里我们一起租了个房子然后让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
这几个孩子各有特点、特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当中有所谓的“金刚牛”那种牛娃。
那半个月的相处给我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感受到了什么叫“比自己聪明还比自己更努力”!
几个孩子孩子基本上都是同年级的,结果有的孩子在学的内容是我孩子看都看不懂的内容,而且人家学得、做得还很投入。有的孩子会上一些他以前接触过但是并不喜欢的课程,但是经过这样一起上课的体验使得他能够重新认识这些知识学习的意义和趣味所在……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对孩子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是持续的,直到快要到两年后的今天我家孩子对那几个全国的小伙伴依旧是念念不忘,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也包括他们的家长身上的一些特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我曾经跟他说的以及后面分析过的,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自己的机会在哪以及未来他将面对什么。
这其中有一个观点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
我们目前在所在的班级、学校甚至是区里都属于成绩不错的孩子,但是放在全市呢?最关键的是未来有朝一日我们会跟无数的同龄人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一起竞争,到那个时候,每个人的能力、学识总会有高低之分的。而所有的差异根源其实不就是从我们小时候这样点滴形成的吗……
不能说孩子从那之后有了多么大的彻底性的变化,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到孩子从那之后对于“努力”这件事情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比如有一次家里的老人感慨孩子不容易学习很辛苦,于是说了一句“不用那么拼,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话。结果我们没说什么,孩子自己反而不愿意了,然后耐心给老人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尤其是比自己还要努力的人有很多,自己这点根本不算什么等等。
我们听到之后感觉到挺欣慰的,孩子能够在这个年纪就认识到这些我认为已经比成绩的本身更有意义了——因为成绩往往更多的只是代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学习收获,而未来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只有当孩子清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该怎么走的时候他才能够更愿意去坚持、去努力。
今年孩子就要小升初了,面对很多孩子避之不及的一些学业负担很重的学校,我孩子主动表示必须得去这样的学校,面对压力、负担,他表示“我觉得我能适应。”
起先我们跟孩子也达成了共识,既然我们觉得那类学校不错,孩子也觉得不错,再加上我们去咨询、考试、面试之后学校也表示非常欢迎我们报考之后,我们原本觉得事情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但是进入了报名阶段之后,我们还是调整了我们的计划。
是我先提出来的,而且费了不少口舌才让孩子理解并且认同。
这事儿也是关于“努力”的问题。
我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1、首先我不否认你有努力的能力,有很强的适应力,即便是再苛刻的学习环境、学习要求下你也能够完成,这是你的优点;
2、但是我非常担心的是如果你只是疲于应对别人给你布置的学习任务,更多的时间只是被动接受别人“嚼过的馍馍”(这个典故孩子懂得),我担心未来的你会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3、我们目标要看得远一些,无论是从高中还是到大学再到未来的其他阶段教育或者是工作,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重,而这个能力不是靠“听”方法就能够学会的,必须的是通过不停实践、总结才能够获得的。老师给不了你,我们给不了你,只有你自己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才能够获得。
4、去xx学校我最担心的就是你会“失去”自己,只能被动地完成老师的各种繁多的作业和要求,尽管刷题也能培养能力,但是刷题是要有一个“界限”的,低于这个界限有助于你的进步、提高,但是超过了反而就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甚至还会导致时间的浪费而影响你的能力提升。
5、老师要求严格是好事儿,但是如果老师要求的内容已经细致到了你该怎么想、你该记住什么、你必须反复花时间去做你已经掌握的内容等等的时候,我认为这其实是对你能力的一种束缚。
学习不是普通技能的提高,熟能生巧这种事情除了在“计算”“诗词”等一些特定内容上有帮助之外,对你整个学习能力的提升意义并不大。但是你绝对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终结、归纳,因为你的老师都会替你们做到;你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调整学习内容,因为你作业可能都写不完;你也不能有太多的自主想法,因为你的老师不想你浪费太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只希望你按照他们的要求如何如何去做……
所以你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分”但是“低(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这个问题会在你的高中以及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暴露其负面影响。
……
最终孩子接受并且理解了,然后我们还是改变了原本坚持多年的志愿,把第一目标学校改成了一所学习压力介于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的一所民办学校,因为我们对“自主时间”期间的“自主学习”的期待还是很高的。
孩子最终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他对自己“努力”这件事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慢慢地从一种更多是关于“时间”投入多少的努力改变为投入什么、得到什么的的努力方式。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让诸位家长也要非得给孩子创造跟牛娃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的机会然后才能够让孩子怎样怎样。
我是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实例让诸位家长认识到让孩子认识、接受我们的观点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而不要过于依赖“说教”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期待孩子能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总是期待,变成孩子期待,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容易往好的一面发展,您说是不是?
而要做到这点,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够去体会、感受的机会,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意见,又能够有方法去引导孩子按照我们思路去思考。
如此,不仅仅只是解决了某个具体的问题,还更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父母或者老师认为孩子不用心,很多时候真的不要怪孩子为什么会自认为已经很努力了,而是要想一下,是不是因为我们给孩子们撑起的那片天不够高、不够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