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在人工耳蜗植入项目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两个耳蜗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尔,在手术成功后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扎克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和正常孩子一样读书学习;而米歇尔却在“特殊学校”就读,说话和阅读能力只有幼儿园水平。
他们两个都是在一岁以前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了听力的。他们都有着深爱他们的父母,有着相同的智力,为什么两人的发展有那么大的差距?萨金德医生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发现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扎克听了以后,他的家人经常告诉他各种有趣的事情。他妈妈每天都陪他聊天。他的语言能力慢慢恢复,很快就能和家人交流了。但是米歇尔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交流。虽然他已经恢复了听力,但大部分时间他的耳朵仍然很安静。他很少说话。他发音不好,说话能力没有像以前那样提高。
教授进一步研究发现,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累计多出3200万个。正是这多出的3200万词汇量,拉开了不同家庭孩子之间的发展差距。
人类的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3
岁以前就已经发挥作用。不管出身什么样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但是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让孩子在学习上造成与其他人的巨大差距。
为什么父母的语言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三岁以前是大脑快速发育成长期。据脑科学家研究,大脑每秒都会产生700到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联结,同时也通过一个叫突触削减的过程,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联结。
父母的话语是孩子最早的语言环境,孩子听到的词汇量以及交流质量决定了其先天潜能的发挥程度。孩子如果处在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中,他的语言、思考方面的神经元回路就会得到持续加强,孩子就可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父母语言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多少以及交流的方式,对孩子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数学能力。
如果你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经常参透一些数学的词汇,孩子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就会与众不同。给孩子玩具时可以说“这有一辆车,那边也有一辆车呀”“我这有三朵花呢,你只有一朵呀,我的比你多呢”“这是一个圆球,摸一摸很光滑的。这是一个方块,有的地方很平哟。”
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只要多说眼前的事,眼看、耳听、手摸,孩子自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思维发展埋下种子。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进行知识的灌输,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当下情景,让孩子快乐的玩耍中学到东西。
父母的语言还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模式。
被经常夸赞“聪明”的孩子,容易成为固定思维的人。这样的孩子面对困难,更容易选择放弃。被经常夸赞“努力”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怯于挑战,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成功。
“我觉得你这次在折纸方面没少下功夫,折得很好,看得出你很有想法。”夸赞孩子的时候要重过程,轻结果;多夸努力得到的,少夸本身就有的。多和自己比较,少和别人比较。
父母的语言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
父母在日常互动中多向孩子传达文化规范,孩子就慢慢变成自己行为的主人。比如父母问:“玩完玩具后,我们该怎么做?”这句话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有做决定的权力,自然会有兴趣思考下一步怎么才能把玩具收拾好。
而经常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比如“把玩具收拾好!”孩子就没了主动性,觉得自己只要服从就好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丧失自控能力。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学习很难走得远。
父母的语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很多人对此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我们总在孩子表现得不如意时抱怨与别人的差距,殊不知聪明的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已经让孩子变得与众不同。弥补这个差距,不需要花钱,需要的是父母改变认识,多和孩子交流沟通。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们不惜花费重金天价学区房。可是我们错了,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不是重点小学,而是父母愿不愿意和孩子多说话,愿不愿意用更多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来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联结,让孩子在上学之前就拥有更聪明的头脑。
理解并做到这点,那就在陪伴孩子的路上静等花开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