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意投奔的苍梧太守吴巨,来历并不简单!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长坂坡一役后,刘备南保江陵的计划已然落空,其处境非常危急,一度产生了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想法。幸好鲁肃及时出现,促成孙刘联盟,否则,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

长坂坡之战这个插曲不但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可信度应该还是很高的。驻守边陲小郡的吴巨虽然颇有勇略,但政治眼光实在太差,不但对时局没产生多大影响,后来还被孙权任命的交州刺史步骘诱杀。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配角,但吴巨的身世却非常值得玩味。关于吴巨的生平,史籍中语焉不详,除了知道他是长沙人以外,所知甚少,并且有人认为他的名字并不叫吴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备有意投奔吴巨这件事并没有记录在《三国志》里,而是出自《江表传》,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便引用了《江表传》中的相关记载,结果问题就来了,在《江表传》里,吴巨的名字竟然不是吴巨,而是吴臣。

名字错了?有点尴尬。。。。到底是叫吴巨还是叫吴臣,这就让人有点懵了。于是有历史学家开启了脑洞,《英雄记》也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多次引用的一部史料,里面记录了一位叫吴子卿的人,他是袁绍的“奔走之友”。子卿显然是他的“字”,当时的人有个习惯,就是“名”和“字”要对应,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就是对应的,曹操字孟德,操和德也是对应的。这位吴子卿,如果按这样的对应方式,似乎叫吴臣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年龄上看,也非常契合。不过后世的学者们最终还是认为应该叫吴巨,原因很简单,在《三国志》的《士燮传》、《步骘传》、《薛综传》这三篇传记中,都是记作吴巨,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也是以吴巨为准,孤证不立,吴臣的说法自然就难以采信了。

苍梧郡笔者也是倾向于吴巨这个说法的,除了上述说法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缘故,那就是吴臣这个名字早就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很可能是吴巨的先祖。吴巨是长沙人,这是史料中明文记载的,而且他出任苍梧太守是受了刘表的推荐。刘表,汉室宗亲,看看他在荆州任用的一众官僚就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注重门弟的人。因此,尽管史料中并未记载吴巨的家世,但显然不是寒门子弟。长沙,也算是大汉帝国一个略有些神奇的地方,汉景帝将不受宠的庶子刘发封在了这里,没成想最后正是刘发的子孙刘秀拯救了帝国,成就了光武中兴。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长沙王刘发,而是更早的一位长沙王——吴芮,相传吴芮乃是吴王夫差的后人,他应该也是长沙吴姓的始祖。汉初八位异姓王中,吴芮是唯一善终的,而且吴氏世袭长沙国五世,由于最后一位长沙王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才解除了这个封国。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任长沙王,也就是吴芮的儿子,他的名字恰恰就叫吴臣,你没有看错,吴臣,不是吴巨。吴臣的一大功绩便是为刘邦除去了另一位异姓王英布,英布是吴臣的妹夫,够狠。

长沙人吴巨能够入得刘表的法眼,没有点背景是不行的,所以他很有可能便是吴芮、吴臣父子的后裔,从避讳的角度来说,吴巨断不会选择与自己的祖辈同名。退一步讲,即使他们没有亲属关系,选择与本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前人同名,也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我们大可以非常肯定地判断,汉末的吴巨就是叫吴巨,绝无可能会取名吴臣,《江表传》应该是写错了。这里还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吴氏的长沙国无嗣而止并不代表吴家没有后人,只不过是继续了王爵的这一支没有了后嗣而已。在连同姓王都需要各种防范、削弱的汉代,吴氏这种异姓王断然不会享受从旁支中继嗣王爵的待遇。当然,考虑到老吴家为大汉朝也算是鞠躬尽瘁了,加上五代世袭王爵造就的巨大影响力和关系网,只要自己不作死,偏居一隅的吴氏后人维持地方高门大姓的地位应该也不是难事。至于《英雄记》中那位吴子卿,我更倾向于他的名字叫吴武,因为当时的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仿照异姓名人来取名字,叫“子卿”的人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北海牧羊、持节不屈的苏武了,在先秦时,“卿”有武将的意思,所以“武”和“卿”也是对应的关系。三国时有位民间围棋高手叫严武,或许是因为仰慕前人,他的表字也是“子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09 字。

转载请注明: 刘备有意投奔的苍梧太守吴巨,来历并不简单!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