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熟悉对联的朋友来说,对联似乎是一种极为高雅的文学活动,即使有一些提供交流的网络平台,也都望而却步、高山仰止,认为不能是我等这样“凡人”所能接近的。
其实不然,对联虽然有一些学问与讲究在里面,但其毕竟是来自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说白了,对联是很“接地气”的文字休闲游戏,就像猜灯谜一样,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精粹,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
现在对联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大多与节日有关,尤其是春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上一副对联,以表节日的美好祝福和喜庆氛围。而在古代对联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游戏,只看你的才思是否敏捷,对得巧妙便是绝对。今天要说的就是一副十分“接地气”的对联,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下联一出,堪称经典。
一、对联的乐趣
对联伊始是一个比较“讲究”的文学艺术形式,有固定的格式结构,对仗、平仄上面都有着苛刻的要求。对仗还好理解,就是需要在对联时,每个字词都要词性相同,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春花”对“秋月”、“蜂鸣”对“蝶舞”,这就是词性相同。
在平仄方面则会有很多“纠结”在里面了,由于古人的语言也会进化,在纳入正规的“字典”时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动,发展到今天,很多字在平仄上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把很多的对联爱好者拒之门外,毕竟谁也不想玩个游戏还要翻查字典吧。
然而,对联却仍然流传至今,其最大的乐趣而是在于讲究构思的巧妙,一副经典的对联不一定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只要表达出精彩的意境,就可以称之为好联佳作。
古往今来,有很多经典的对子,如果严格按照对联的要求来讲,都是不符合要求的。比如,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看那些“朱门酒肉臭”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感到十分愤懑,于是在自家的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副联看起来毫无“章法”可言,但吕蒙正的好友却看出了其中的“猫腻”。这副联中,没有“一”,没有“十”,横批中没有“东西”,翻译过来就是“无衣无食无东西”,形容自已贫苦,却没有一字与贫苦有关。
这样的对联令人叫绝,虽然没有什么平仄可言,却有极大的趣味性在里面,用几个数字表达出自嘲和暗讽的情绪,不得不佩服吕蒙正的文字构思功底。
所以,在古代经常会用对联来表达出一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里面,经常出现的就是一些颇有“技术”含量的对联,暗含“机关”却也增加了对联的乐趣,让对联成为一种文字游戏流传下来。
二、巧对联、称经典
说到纪晓岚,都知道他是清朝有名的大才子,更是一个对联高手,他遇到乾隆这样一个有雅趣的皇帝,两人惺惺相惜,留下了不少精妙的对联成为佳话。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有关纪晓岚对联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乾隆这样的皇帝关照,纪晓岚的一生虽有波折,却也是有惊无险,一生荣华,全靠皇帝老子倚重,走到哪里都是随身“携带”,流传到民间的故事也是颇多。
乾隆可以说是一位“十全”的皇帝,能文亦武,六下江南留下了不少的韵事与佳作,身为大学士的纪晓岚也随之名声远扬,在朝堂之中也算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羡慕嫉妒恨的官员都有,但也都拿他没办法,谁让纪晓岚有才呢!
但总会有“不甘寂寞”的朝臣向纪晓岚“挑战”。这日,乾隆皇帝大摆宴席,有个朝臣对纪晓岚的才学表示怀疑,自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酒后壮了“怂”人胆,但向纪晓岚说出一联,问是否敢“应战”。
纪晓岚是谁啊,那可是和乾隆皇帝对对联,让皇帝亲口夸赞的人,什么虎胆龙威没见过,自然也不把这朝臣放在眼里,本意想拒绝,却不料这事激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致,便让纪晓岚“应战”,圣旨一下,自然不敢抗旨,便让这位朝臣出联。
朝臣有意让纪晓岚难堪,说道:“鼠无大小皆称老”,这联提得确实有难度,考验的不仅仅是对联的技巧,更是考验一个人的文学功底。
上联的意思很简单,难就难在,鼠不分大小都叫“老”鼠,下联想要对上必须也要符合这个规律。
就在众臣琢磨下联时,纪晓岚略作思索对出了下联:“鹦有雌雄都叫哥”。众臣一听,纷纷叫好,堪称经典。
鹦鹉又有鹦哥一名,纪晓岚能够马上想到用鹦鹉对朝臣的老鼠,老鼠分大小,鹦哥分雌雄,对仗极其工整,可谓是才思敏捷、学识深厚。
其实这样的对联对于纪晓岚来说,可能是太“小儿科”,纪晓岚的才学不仅仅是表现在对联上,在乾隆的重用下,他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四库全书》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开“四库馆”,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关闭“四库馆”,共经历了14个年头,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要职。
《知足斋诗集·续集》对纪晓岚的评价是:“宗伯河间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抑扬百代上,浩博衡锱铢。”
《四库全书》囊括了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纪晓岚作为总纂对这些不说是一一精通,也是掌握大多的精髓,以纪晓岚的浩海如烟的学问,对联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小游戏了。
所以,纪晓岚一生略有波折,但没有影响他仕途的前进步伐,即使在死后,嘉庆皇帝还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谥号“文达”,享尽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