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爸爸开讲了,不仅第一份工资不重要,所有工资都不重要,钱就是没有意义的(OS:你们台下这群屌丝的钱,最后还不都是我某宝的?)
各位自己评断,毕竟……连撒贝宁都憋不住了。
知乎日报: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有多重要?
小红作为芸芸一凡人,尚不能视钱如翔,毕竟,我又不是你们马爸爸。
1 从工资的绝对值视角
小明和小红毕业来到某公司,小明做人事,月薪 5k,小红做总助,月薪 8k。
如果在 3 年内没有晋升机会,大家都按自然涨薪幅度 10% 计算,3 年下来,小红能比小明多挣出来一个乞丐版的 Golf 了。
在有的公司,同级间的薪酬差距会因调到上一薪级的基准线而被吃掉,但在大部分公司,调薪是增幅或增额,同级间的薪酬差距得以保留,在年终奖、福利以及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经济补偿金,时这种差额继续保留。
就像许多女孩子初恋时总想给男朋友生个孩子一样,如果你也打算在第一家公司干到退休,那第一份工资影响还挺大的。
但愁啥,毕竟大家都明白,不知要谈几次恋爱才能步入婚姻,要跳几次槽才留下来干一辈子。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现在一个个职场新人跳起槽来太随意,在一个公司待到发年终奖都难,谈什么干一辈子。
2 从别人对你的价值判断视角
人很傻的,根本掂量不清一个东西的价值。
一套房子价值是多少,住了一辈子都说不清楚!李奶奶每天早起都跑小区门口的链家打听,回家说,哎老头子,你猜怎么着,今天咱们可成千万富翁了,咱们小区都 15 万一平了!
你以为你的价值,别人就能说的清楚?
只有在你爸妈眼里,你才是无价之宝。到社会上,你就是个( )车、( )房、( )K 月薪的单身青年。
刚步入社会,你的月薪也就是你的定位,当然了学历、工龄、行业、职业等信息也都是估值时的精算条件。
你说你文笔好,会摄影,你说你会讲笑话,会做饭,拜托,你未来的丈母娘才不 Care 这些呢。
对于没耐心、没时间、更没有必要了解那么多的人,你的月薪基本就成了你价值估算的主要参照。他们采用锚定启发法 (anchoring heuristic) ,直接根据听到的平均数值作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进行对比参照,确定你的定位。
你看看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会问你领导器重不,或者评优秀没有?他们一开口还不都是工资多少?
他们对你的看法不重要,但是所有人都这样看你时,对你也就有负面影响了。你不要以为你自己是了解自己价值的,我们都是通过外部的反馈来对自己评定和判断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3 从跳槽时的影响视角
许多人不理解往往是企业的运营效率决定的,百度不是不愿意给员工支付 Google 的高薪高福利,整天又是外卖又是洗衣服,根本没有 Google 的运营效率好不好。
如果你也觉得工资低,有可能你去了一个知识不够密集的公司。比如,北航经管专业毕业,去中航工业的有,去富士康的也有,5k 在富士康是高薪,但到了中航工业就是实习工资。
薪酬大多是基于职位的,低薪酬意味着你从事的工作确实价值含量低,更可能推导出你本身的价值比较低。
你可以说,我更喜欢有生产的实业,OK,没人管你,等你跳槽面试官可不这样想,以你的学历、专业……不应该去一家这样的公司啊?你怎么回答?
所以工资低本身的问题会导致跳槽时的同样都是 20% 增幅,你的涨完还是低。
4 从工作的价值观与职业规划视角
北卡的 Lawrence Jones 教授(1996)指出,个人必须意识到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经济交换行为,为获得报酬而付出劳动。所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必须了解到,自己的技能在市场上的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雇主。
而且,你需要寻找那些能充分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避免从事那些可能削弱你的市场竞争力的工作,并培育自己的社交网络,从心理和经济两方面保护自己,随时准备调动,或者探索新机会,把变动的工作视为一种挑战。
不要总觉得给自己一份工作就需要多么感恩戴德似的,雇佣是双方选择的结果,你看中企业的平台,他看中你的知识、能力价值,这是互惠的。
对于国内广大被企业灌输着企业给我机会、企业利于大于一切的职员们,这给你们启发了一个自我职业规划的思路。
5 从薪酬福利需求的阶段性差异化视角
在各个机构的关于福利满意度的调研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员工对薪酬福利差异化的需求是呈现阶段性分布的,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最希望的福利形式是货币化的,因为租房、谈恋爱、社交、培训、学习、电子产品消费等原因,他们比以后任何一个阶段都更加需要现金。
如果收入跟不上,那势必会影响个体健康、文化消费、人际成长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是否能培养一个良好的消费观。不过,根据你乎「万事怪童年」的风格,这锅还得你爸妈来背。
我们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没钱谈个毛理想,没钱谈个毛对象。还是要有 cash 啊我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你多要点不为过。
6 从两种不同的决策风格视角
高薪是你想要就能要得到?
说了半天,除了能力、学历之外,实际上还有一项因素和你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多少息息相关,那就是你的决策方式。
从诺贝尔经济学家 Simon 关于最优选择和满意选择的理论方向出发,Schwartz 和 Ward 等人(2002)首次提出了最优化(Maximizing)与满意型(Satisficing)决策风格。两种决策风格表现出的行为相差迥异,最优化决策者总是力求在决策中找到最佳选项,与此相对照的是,满意型决策者则试图寻求“足够好”的选项。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最优化决策者表现出更高的能力与成就,Iyengar 等人(2006)通过对毕业生找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纵向追踪发现,最优化决策者比满意型决策者的工作起薪要高出 20%。
如果你不是一个最优化决策者,没必要强迫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也有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虽然他们事业成就更高,但是他们未必比满意型决策者更快乐。
原因……呃……这山望着那山高……
7 如何制定薪酬目标呢?
作为一个学过心理学的人,建议你定位成一个普通人,第一份工作工资非要多高那也不必要。
有人说,给汤不给勺的都是圣母婊,咱给汤也给勺,把你喂个饱。
真正理性的决策绝不是寻求最优决策,而是满意基础上的适可而止,所以我们会建议你制定 3 个标准:
a. 兜底的最低薪资要求;
b. 具有现实意义的中等水平薪资要求;
c. 理想的薪资要求;
专家建议你在给 HR 报价的时候,从高往低来,这样不会一上来就让 HR 看低你。也有专家建议这个薪资水平在平均水平的上下 20% 以内 ( L. M. Sixel, 1997)。但根据国内情况,你随便问问哪个学长学姐就能大概齐了解这个薪酬水平,另外还有看准网这样的网站,会公布候选人面试后对企业的评价情况。
在谈判界流传着一句 「谁先报价谁先死」,在谈薪酬的时候也适用,但只在信息完全不对称时是有效的,就是谁也不知道谁的底牌,这时候你叫低了就死惨了。
(1) 如果你已经知道对方的底牌,还是你先叫合适,你可以叫个对方上限附近的数值,给对方空间让他慢慢降(Krannich, 1997)。
(2) 如果在你确实对对方的薪酬体系不了解的情况下,在 HR 问你对薪资的要求时,你可以问 「你们公司这个职位的薪酬通常在什么范围?」
HR 可能会给出一个具体区间,如果给了,那就按照 (1) 的标准,按企业上限报就好了。
但是你也知道,中国人在谈判上多么精明,HR 可能会说,「我们有我们的薪酬体系,现在我们是想了解您的需求」
那你就可以说,「我满怀诚意来咱们公司应聘,就是对公司的管理和市场前景满怀信心,我觉得公司一定会给我一个合理的薪酬的。」
而事实上,绝大部分非外资公司来说,应届生薪酬都是有规范的体系的,所以你的工资高低,更多还是通过挑选公司,而非薪酬谈判来实现。
Reference:
Iyengar, S. S., Wells, R. E., & Schwartz, B. (2006). Do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 Looking for the ‘‘Best’’ Job Undermines Satisfac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143-150.
Jones, L. K. (1996). A Harsh and Challenging World of Work: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453-459.
Krannich, C. R., & Krannich, R. L. (1997). Interview for succ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increasing job interview, offers, and salaries. Manassas Park, VA: Impact Publications.
Schwartz, B., Ward, A., Monterosso, J., Lyubomirsky, S., White, K., & Lehman, D. R. (2002). Maximizing versus satisficing: Happiness is a matter of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1178-1197.
Sixel, L. M. (1997). Know what a job pays and what you’re worth.Tallahassee Democrat, 2, 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