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揭秘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可见他在书法上造诣是多么的高。王羲之在书法上的研究和实践,令后人无不推崇万分,离他最近的儿子们都受其影响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后世的书法家们无不临摹王羲之的笔墨,这么一位传奇式的人自然有着很多人们乐道的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沉醉在书法的练习中,所以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有着很不错的书法功底。有一日,晋帝要去祭祀,就让王羲之在木块上写下祝词,然后让人雕刻。然而刻字的人将木块削了一边又一边,直到削进原来的第三分才见低,无不惊叹于王羲之笔法的雄劲之力,成语“入木三分”也由此而来。

到了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当时城中的郗鉴有个年方二八并且貌美的女儿。郗鉴就想为自己的宝贝女儿选一个好夫婿,恰好他同丞相王导交情好,又闻王家弟子众多,各个都是才貌不凡,所以他就前往王家看看。王家弟子听闻郗鉴要来选个佳婿,于是都精心准备了一番。郗鉴派心腹的管家在王家四处逛了一遍,当他来到东边发现一个正袒腹仰卧的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管家回来告诉郗鉴,因为选婿王府公子都争先恐后地,只有东床的一个公子仿若无事。郗鉴认为,他的女婿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于是王羲之就这样成了郗鉴看重的人,“东床快婿”这一成语也就此产生。

王羲之寒切帖

《寒切帖》比较平和,显得很简洁,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笔画也没有过多的转折,虽然看似简单的笔画,却融汇了高度的概括,有韵味十足的作用。

王羲之寒切帖

虽然字体简化,没有平时作品的那份豪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笔一划都彰显了丰满的气势,整体来说比较中规中矩,但是有的笔画还是保留了王羲之固有的不羁,这样一结合,显得《寒切帖》愈加耐人寻味。

《寒切帖》具有章草的故意,这是一种独立的字体,应为其气势磅礴,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就偏向草书,但仍保留了隶书的工整规范,就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感受。王羲之擅长隶书,所以他的书法作品中往往能看到很多字体的影子。

这不是说王羲之不专业,而是他将各种字体融会贯通后,在适合的场景用上适合的字,这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在这篇《寒切帖》中,王羲之将两种字体巧妙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作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在对字体的运用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后人也只有在体会当时的背景,或者是作者心境后,才能知晓作者的意图。

这种两者结合的做法是一种创新的手法,作者将草书再创造,为草书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晚年的王羲之不再追求一贯的严谨工整,他将思绪放飞到很远很远的郊外,想到自己也许正在和山间的小鸟对话,或者正在和一旁刚盛开的花朵交流。

《寒切帖》带给我们的是新意,是作者的再创作,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为两个版本,这碑自从明朝以来就被镌刻到各种汇帖中,历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认为这虽然是晋人书写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们暂且不论这篇书法的作者是谁,但是他的研究价值依旧是很高的,宋高宗对这个碑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的书写手法纤劲清丽,是晋朝人的风范,如果不是出生在晋朝的人,是达不到这种水准的。文徽明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认为书写的手法古雅纯朴,要是不能掌握书法的精髓或是领略不到,纵观古今也只有王羲之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其美德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写的,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将它临摹,并且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

因为曹娥的孝道让世人非常感动,当时会稽上虞想要为她立碑,开始让魏朗写,但是很长时间也没有个结果,就让他的弟子邯郸完成,邯郸思考了一会,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都惊叹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将曹娥好好歌颂了一把,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孝,蔡邕听说后来视察,他用手抚摸着碑文,百感交集。

东晋二年的时候,王羲之看到了这块碑,被曹娥的事迹感动,写下了这篇碑文,由新安的吴茂先镌刻,这块碑的绢本如今被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内,供人们参观纪念。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是唐代根据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做的临摹本,全帖书风坦然清幽,字体娟秀俊美,该书法作品被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只有几个字,但是每个字都不相同,有的方折,菱角分明;有的圆滑,圭角不露。似乎王羲之想让每个字都拥有他最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要展现给世人的是自己多年的书法经验,想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字,将毕生所学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后人看到,这就是我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奉橘帖》依旧保留着王羲之在行书上过人的天赋,他的行书让每一个字灵活多变,写书的风格坦然清纯,与之结合的纵横聚散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邱振中在《楷书笔法的形成》中就拿这篇《奉橘帖》做分析,认为王羲之的诸多作品中都有接近楷书的影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笔画不间断的书写方法盛行起来后,写字的技巧也有所不同,王羲之作品中草书的影子也在逐渐减少,平直的笔画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奉橘帖》虽然只有两行文字,但是每一行的气势也不一样,首行因为“三”、“枚”两个字的左移,让原本垂直的轴线呈现出曲线分布的样式。

“枚”字虽然整体向左倾,但最后一个字拥立向右,又让整个画面恢复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笔画的映带,有呈现出弧形的状态,曲线的使用,让整幅作品有音乐的律动之感。

王羲之黄庭经

关于《黄庭经》和王羲之还有一段故事,话说在山阴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因为知道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已经成了癖好。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王羲之出游看到了十分喜爱就想要买下,一问之下知道鹅是道士的,就去商量着想买下。道士说只要你抄一部《黄庭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高兴的提着鹅走了。

黄庭经碑文节选

《黄庭经》又叫《老子黄庭经》,是由《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本经书组成。道教早期认为此书乃是老子所著。这本经书是以黄老的道家思想,发扬古代到家医学有关于内脏、经络、精气的理论,十分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历史上有不少的书法家和文学家都十分的喜欢《黄庭经》,有的人喜欢把他写成法帖,有的人呢则为《黄庭经》作序,就这样成为了千古的佳话,所以这本经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道教的范围。现如今,有多《黄庭经》的临摹本,都是许多名家临摹的。但也有的人认为用小楷书写的《黄庭经》不像是王羲之写的,所以也有在辩论这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的争辩。

《黄庭经》所讲的无非就是强调吐纳行气的重要,要咽精纳气,时时保精固精。还讲述长生的方法,说明人体各个器官所处的位置和大致的作用。为了方便修炼还把人体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上部、中部、下部。简单叙述了黄庭三宫和三个丹田与养生的关系。

王羲之手札

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信,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说的亲笔信一样。王羲之一生写了多少手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流传于世的手札有二十多篇有余。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篇给大家。

王羲之

《姨母帖》字体为行楷,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的家物。包括了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等七人共十帖。董其昌还曾称赞这个帖子“奕奕生动,而且这帖子的用意都写明白了,王氏家族的传统风尚都已经全然呈现在纸上了”。

王羲之的字体面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都有流畅熟练,用笔爽利和古雅质朴这两种,显然《姨母帖》属于后者。《初月帖》草书,这是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帖中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的草书作品比较,古意十足,可能是比较早期的作品。

《初月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比较有特点,笔锋以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平正有的却有倚斜。性子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也没有密疏划一,这就导致这个帖子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面貌,这一情况,可能和当时的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

《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所写的。现在留存的是唐代勾填的摹本,这帖在宋代曾被送入绍兴内府,明代时又流入民间,现在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文中谢司马,应是王羲之的至友谢安。这帖子书法遒劲腴润,沉着流动,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水到渠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30 字。

转载请注明: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揭秘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