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想来跟大家聊聊单天户外登山活动的注意事项,我下面想简单分享一下,需要准备些什么:
装备
头灯
拿手机或手电筒照路都得占用一只手,非常不方便。手机电力宝贵,我宁愿你拿手机来打卡,也不要用它当主要照明啊!在单日行程,出发前确定满电,不带备用电池也没关系。
雨具
这边说的是两件式,分成雨衣雨裤的东西。如果路很宽,没啥植物会勾,用斗篷式雨衣问题也不大。不过斗篷式雨衣千万不要买商店的黄色小雨衣,那东西你举个手抬个脚就撕裂了,然后水一样流进来。
适当的保暖衣物
这个比较没有固定标准,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够快的话,只要有雨衣裤,身体产热就足够维持温暖。但速度慢点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带一件抓绒外套较好。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议不要羽绒,因为单天活动时,会需要穿保暖层,遇到下雨就会淋湿,而羽绒淋湿就会丧失保暖效果。建议选抓绒或化纤填充材质。
个人药物和简单外伤处理耗材
个人药物很简单,你在平地有什么病,上山还是都有可能发作。平常会备什么药,建议单攻时就都备着。外伤处理也很简单,创可贴几个、中小号纱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药膏小条一条、小管生理食盐水一管、透气胶带、大力贴若干。这样大概 100克上下,很轻,够你处理 95% 以上外伤跟水泡。
水、路上吃的
准备水有两个思路:一是出发就背着全程需要的水,不过这样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携带饮水处理的器具。饮水处理的器具最简单又轻的就是滤水器,如果你有打算中间吃热食,比如泡面,那就顺便把水煮开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滤水。吃的就看大家喜欢,这种长时间活动建议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补给,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卡路里,人体一小时最多最多吸收 400 卡热量,再多也没意义。
定位装置
现在都是讲手机离线地图,会用纸本地图跟指北针定位的,应该也不需要看这篇。不过我个人认为,有手机跟安装离线地图之外,还有两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资料收集,二是学怎么用。
天幕或紧急避难帐
这个是选配,而且是大约 3-6 人准备一张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团体装备。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灾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温,而保暖衣物不够时,还有最后手段可以与恶劣环境隔绝,避免失温。这个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来,而是整张直接罩在自己头上,底下用屁股坐着压住。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温度会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带炉头,在里面开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为啥我知道?我跟三个伙伴用这个方式在零下 30 度 C 的地方露宿过一晚,现在还活着打这些字。(但炉头开一下,温度有上来就要停,不然会先一氧化碳中毒)不过就像前面说的,这个算是最后大绝招。事前的天气资料查询,还有对体能的估计,是更为重要的前置作业,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动用这招。
事前准备
地图:对要去的的地理相对位置、路线的了解。
这个很重要,你随便去哪个城市玩都会做事情资料准备,拿张城市地图画来画去,安排景点顺序,凭什么以为来山上不需要?凭什么以为来这边可以自由行走?登山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干话说的一条路走到底就会到。在找地图信息的时候,有一点务必注意:时效性。其实这个是手机任何登山资讯都要注意的,资讯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路程估计
怎么做呢?查阅至少三份,能够到五份最好,别人的路程纪录,这个纪录要包含抵达每个重要地点的时间。然后你在走的时候,就要从第一个段落(也就是起点到第一个重要地标)开始,比较自己跟纪录的时间差异。假设你收集了 3-5 份纪录,那应该会有至少一份的时间,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较个两三段后,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纪录的时间,作为你估计自己之后还需要走多久的参考了。
设定停损点
但我个性不是那种喜欢劝退的人,我只会提醒:要评估一下自己的状态,不行就不要勉强。大家都会回:好的我们会评估。结果呢?最后还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干脆就在睡一晚……。参加单天户外活动很重要的一点,叫做时间风险控管。这甚至比过夜行程还重要,原因是单天活动本身是轻装,不一定有足够的装备应付非预期过夜。而这个时间风险管控,要跟前面的脚程估计一起做。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够接受自己走到几点。这个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两趟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走 15-18 小时,铁定摸到黑。但因为这本来就是我的计划,本身就是以这个来准备。但对一般大众来说,我会建议底线设定成以下两个:1、不要摸到天黑;2、最多不要超过 15 小时(12 小时内较好)。理由是,天黑跟过长时间的行走,都是让风险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见度差;而人在过长时间行走累积的疲累下,判断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这时候发生意外的机会就更高(跌倒、走错…等等)。有了底线后,加上前面收集好几份的时间纪录,你应该对于单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纪录的时间,分别是 10 小时、12 小时两份、14 小时两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脚程快的驴友大概要 10 小时,中等是 12,慢一点是 14。出发前,你就可以依据你对自己体能的了解,对照纪录的时间,去预估你可能会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经验,都是走比别人还慢,那就不要以为你能 10 小时搞定,请准备至少 14 小时。这时候就能以这个最初的预估,来倒推出发时间。如果你预估自己一趟需要 14 小时,然后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来算:现在天黑是 19:00,减掉 14,你最晚得在凌晨 5 点开始走。但我通常不会抓那么刚好,会再预留 10% 左右的预备时间,以避免自己身体状况差,或估计不准。反正早出发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赚到,宁愿早也不要晚。开始走后,就要定时定点,去对照自己实际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预估的,以及拿来当作参考基准的那份纪录,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预估的快,还是慢呢?差多少?这件事情在每个重要地标都要做。举个例子,假设当你发现你原先拿来当作预估参考的那份纪录,用了 6 小时抵达,但你到这边已经花了 8 小时。那这时候就不用犹豫了,回头吧。因为如果你继续走,那就可以清楚预见到,下山一定大大超过自己预估的时间,而且会大摸黑。
上面这段比较复杂,我用一个简化的流程,来概括上面讲到的东西:
1. 设定几点下山
2. 对照自己的体能,以及查找到的纪录
3. 订出一个最初的预估总耗时
4. 倒推回去,设定几点出发
5. 实际开始走后,在每一段去印证自己的实际速度,跟预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预估,或比预估快,则继续
7. 若比预估慢,且已可预见继续下去,会超过当初设定的下山底线,撤退。
天气信息
单天的活动天气信息算好掌控,因为你直到出发前一天,都还能查看天气预报。现在的气象其实到三天内都算准了。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气后,就看个人对天气的容忍度。对我来说,除非是梅雨那种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风,这两种我会干脆就在家里玩耍。但像这几天算是典型夏季气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开始雷阵雨,傍晚前会停然后放晴,那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出去,如果要出去,那就做好面对天气的最佳准备。以这个连假的夏季气候模式来看,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早点出发,走快一点,下雨前就给他结束。但这种想法总有一天会失准。所以这种时候,第二个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装备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参看前面的准备部分。然后提醒一下,雷阵雨的天气,最怕的其实不是下雨,而是打雷。听到雷声或是看到闪电很近的话,就不要继续待在空旷的稜线高处了,赶快跑比较实在。
希望打这些内容,让更多想尝试这门运动的人有些帮助。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领。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乐。
喜欢的朋友就来订阅买户外(微信公众号:maihuwaicom),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单天徒步穿越户外登山活动,需要什么装备和准备?买户外2020-07-13 09:44
这次想来跟大家聊聊单天户外登山活动的注意事项,我下面想简单分享一下,需要准备些什么:
装备
头灯
拿手机或手电筒照路都得占用一只手,非常不方便。手机电力宝贵,我宁愿你拿手机来打卡,也不要用它当主要照明啊!在单日行程,出发前确定满电,不带备用电池也没关系。
雨具
这边说的是两件式,分成雨衣雨裤的东西。如果路很宽,没啥植物会勾,用斗篷式雨衣问题也不大。不过斗篷式雨衣千万不要买商店的黄色小雨衣,那东西你举个手抬个脚就撕裂了,然后水一样流进来。
适当的保暖衣物
这个比较没有固定标准,端看你行走速度而定。走得够快的话,只要有雨衣裤,身体产热就足够维持温暖。但速度慢点又碰到下雨摸黑,可能至少带一件抓绒外套较好。要注意的是:保暖衣物建议不要羽绒,因为单天活动时,会需要穿保暖层,遇到下雨就会淋湿,而羽绒淋湿就会丧失保暖效果。建议选抓绒或化纤填充材质。
个人药物和简单外伤处理耗材
个人药物很简单,你在平地有什么病,上山还是都有可能发作。平常会备什么药,建议单攻时就都备着。外伤处理也很简单,创可贴几个、中小号纱布一包、小棉棒一包、抗生素药膏小条一条、小管生理食盐水一管、透气胶带、大力贴若干。这样大概 100克上下,很轻,够你处理 95% 以上外伤跟水泡。
水、路上吃的
准备水有两个思路:一是出发就背着全程需要的水,不过这样一定很重。二是自行携带饮水处理的器具。饮水处理的器具最简单又轻的就是滤水器,如果你有打算中间吃热食,比如泡面,那就顺便把水煮开就能喝了,不一定需要滤水。吃的就看大家喜欢,这种长时间活动建议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补给,较有效率。可以算一下卡路里,人体一小时最多最多吸收 400 卡热量,再多也没意义。
定位装置
现在都是讲手机离线地图,会用纸本地图跟指北针定位的,应该也不需要看这篇。不过我个人认为,有手机跟安装离线地图之外,还有两件事情更重要:一是事前的资料收集,二是学怎么用。
天幕或紧急避难帐
这个是选配,而且是大约 3-6 人准备一张就好(看天幕大小),算是团体装备。主要是如果意外碰到致灾性暴雨,或是出乎意料的低温,而保暖衣物不够时,还有最后手段可以与恶劣环境隔绝,避免失温。这个的使用方式不是搭起来,而是整张直接罩在自己头上,底下用屁股坐着压住。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温度会跟外界有一大段差距。如果有带炉头,在里面开小火,甚至可以直接露宿。为啥我知道?我跟三个伙伴用这个方式在零下 30 度 C 的地方露宿过一晚,现在还活着打这些字。(但炉头开一下,温度有上来就要停,不然会先一氧化碳中毒)不过就像前面说的,这个算是最后大绝招。事前的天气资料查询,还有对体能的估计,是更为重要的前置作业,非不得已不要把自己搞到要动用这招。
事前准备
地图:对要去的的地理相对位置、路线的了解。
这个很重要,你随便去哪个城市玩都会做事情资料准备,拿张城市地图画来画去,安排景点顺序,凭什么以为来山上不需要?凭什么以为来这边可以自由行走?登山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是某些干话说的一条路走到底就会到。在找地图信息的时候,有一点务必注意:时效性。其实这个是手机任何登山资讯都要注意的,资讯越新越好,最好是同一年度的。
路程估计
怎么做呢?查阅至少三份,能够到五份最好,别人的路程纪录,这个纪录要包含抵达每个重要地点的时间。然后你在走的时候,就要从第一个段落(也就是起点到第一个重要地标)开始,比较自己跟纪录的时间差异。假设你收集了 3-5 份纪录,那应该会有至少一份的时间,跟你的速度是接近的。比较个两三段后,你就知道能不能使用那份纪录的时间,作为你估计自己之后还需要走多久的参考了。
设定停损点
但我个性不是那种喜欢劝退的人,我只会提醒:要评估一下自己的状态,不行就不要勉强。大家都会回:好的我们会评估。结果呢?最后还是摸到深夜才下山,或干脆就在睡一晚……。参加单天户外活动很重要的一点,叫做时间风险控管。这甚至比过夜行程还重要,原因是单天活动本身是轻装,不一定有足够的装备应付非预期过夜。而这个时间风险管控,要跟前面的脚程估计一起做。首先,你要先想好:你能够接受自己走到几点。这个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我之前去一日北大武两趟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走 15-18 小时,铁定摸到黑。但因为这本来就是我的计划,本身就是以这个来准备。但对一般大众来说,我会建议底线设定成以下两个:1、不要摸到天黑;2、最多不要超过 15 小时(12 小时内较好)。理由是,天黑跟过长时间的行走,都是让风险大幅提高的因素。黑夜能见度差;而人在过长时间行走累积的疲累下,判断力跟肌肉控制力都大幅下降,这时候发生意外的机会就更高(跌倒、走错…等等)。有了底线后,加上前面收集好几份的时间纪录,你应该对于单攻一趟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有初步概念。比如五份纪录的时间,分别是 10 小时、12 小时两份、14 小时两份。那你就能合理推估,脚程快的驴友大概要 10 小时,中等是 12,慢一点是 14。出发前,你就可以依据你对自己体能的了解,对照纪录的时间,去预估你可能会走多久。比如你以前登山的经验,都是走比别人还慢,那就不要以为你能 10 小时搞定,请准备至少 14 小时。这时候就能以这个最初的预估,来倒推出发时间。如果你预估自己一趟需要 14 小时,然后你希望在天黑前下山,那就来算:现在天黑是 19:00,减掉 14,你最晚得在凌晨 5 点开始走。但我通常不会抓那么刚好,会再预留 10% 左右的预备时间,以避免自己身体状况差,或估计不准。反正早出发早好,提早下山也是赚到,宁愿早也不要晚。开始走后,就要定时定点,去对照自己实际的速度,跟自己原先预估的,以及拿来当作参考基准的那份纪录,有多少差距。是比自己预估的快,还是慢呢?差多少?这件事情在每个重要地标都要做。举个例子,假设当你发现你原先拿来当作预估参考的那份纪录,用了 6 小时抵达,但你到这边已经花了 8 小时。那这时候就不用犹豫了,回头吧。因为如果你继续走,那就可以清楚预见到,下山一定大大超过自己预估的时间,而且会大摸黑。
上面这段比较复杂,我用一个简化的流程,来概括上面讲到的东西:
1. 设定几点下山
2. 对照自己的体能,以及查找到的纪录
3. 订出一个最初的预估总耗时
4. 倒推回去,设定几点出发
5. 实际开始走后,在每一段去印证自己的实际速度,跟预估差多少。
6. 若符合预估,或比预估快,则继续
7. 若比预估慢,且已可预见继续下去,会超过当初设定的下山底线,撤退。
天气信息
单天的活动天气信息算好掌控,因为你直到出发前一天,都还能查看天气预报。现在的气象其实到三天内都算准了。知道那天大概的天气后,就看个人对天气的容忍度。对我来说,除非是梅雨那种下整天雨的,或是颱风,这两种我会干脆就在家里玩耍。但像这几天算是典型夏季气候,也就是早上晴朗,下午开始雷阵雨,傍晚前会停然后放晴,那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接受度,看要不要出去,如果要出去,那就做好面对天气的最佳准备。以这个连假的夏季气候模式来看,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早点出发,走快一点,下雨前就给他结束。但这种想法总有一天会失准。所以这种时候,第二个思路,也就是充足的装备就很重要,可以回去参看前面的准备部分。然后提醒一下,雷阵雨的天气,最怕的其实不是下雨,而是打雷。听到雷声或是看到闪电很近的话,就不要继续待在空旷的稜线高处了,赶快跑比较实在。
希望打这些内容,让更多想尝试这门运动的人有些帮助。我相信很多人不是天兵,只是不得要领。希望大家都能安全的享受登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