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看起来已经非常完善的制度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都有漏洞可寻,只不过不是非常熟悉业务的人无从知晓而已,这就会给个别心怀不轨的人可乘之机。
其实,高考一直以来被我们视为最公平公正的考试,其本身的严肃性无需怀疑,其制度设计的严密性也无需怀疑,其公平公正的初衷也始终未改。但就在这么严密的制度设计下,仍然有人能够找到漏洞,说明制度设计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如果想着一劳永逸,只会让有心人找到谋求私利的机会。
山东冠县考生16年前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这种事,如果不是她的大学梦未尽想报考成人教育学校的话,一个农民这辈子恐怕都不太可能有知道真相的一天,好在16年过去了,她的大学梦还在,这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整个事件处理的人肯定不会少,但这是他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没有人会同情,也没有人愿意原谅他们,因为他们破坏了规则,破坏了公平,让原本人们眼中最公平公正的考试,变得扑朔迷离。
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社会影响非常大:一方面大家都非常同情被人冒名顶替考了546分的农村考生,对于多数农村考生来说,把改变命运的机会放在高考上,几乎无一例外,事实上,按照正常途径她毫无悬念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但就因为有人利用制度漏洞作奸犯科,从此,她的命运就这样被打回原形。
另一方面,大家是担心高考的公平公正被破坏,大家都有孩子要高考,现在不参加高考以后也会参加,如果严肃的高考都被个别人利用手中的权利轻易破坏的话,高考的可信度还有这么高吗?
实际上,高考招生制度的设计是相当严密的,这位考生当年之所以被人冒名顶替,主要可能是当年的招生报考的相关材料大多都是手工填写,网络系统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再加上负责招生工作的人员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对高考严肃性的敬畏感,才会串通一气出现冒名顶替的情况,像如今高考招生报名网络系统已经非常发达和完善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这种冒名顶替事件的。
所以,我们要求严惩相关责任人的同时,也要对冒名顶替者予以严惩,只有让参与破坏高考公平公正的相关人员全部得到应有的惩罚,才会打击一点,警示一片,也才会让想从中作怪者断了这个念想。同时,我们也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考招生制度,确保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