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转型带来新考题 新时代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汽车业转型带来新考题 新时代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汽车业转型带来新考题 新时代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汽车业转型带来新考题 新时代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又到一年高考季和招聘季。由于新冠疫情,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而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和学校的关注并未随着高考的推迟而停止。

在这场“六保”“六稳”的大考中,保就业被认为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着力点。其中,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必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有统计数据显示,汽车业间接拉动的行业有接近50个,汽车产业链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人口比例超过10%。因此,汽车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汽车工业的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但作为吸纳人才就业的大户,汽车企业的招聘并未停止。

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显示,随着机械/制造业稳步恢复生产,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逆势增长。同时,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热门产业的应届生招聘力度普遍提升,面向应届生的岗位规模较去年同期均有1-5个百分点的提高。

作为公司的“招聘管家”,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副总经理金先桢对这一趋势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由于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速,今年企业要在车联网、智能驾驶以及营销数字化等领域加速布局。因此,人才需求方向和结构也要据此进行大幅调整。”

在他看来,“新基建”概念提出后,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各领域建设全面加速,以计算机、软件等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数字化人才将更加抢手。

如果说高校是汽车人才的蓄水池,企业则是助推人才成长的加速器。对于想在汽车行业大显身手的同学来说,如何在校园学习和企业实践中寻得成长“路书”,完成自我升级,将成为人才突围的关键。

特殊春招季带来新启示:在大学校园开启“跨界模式”

作为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刚刚完成吉林大学大一课程的曾宣霖还有“第二战场”。在掌握本专业课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他选修了通信工程学院的创新实验课程,自学了编程、格斗机器人和“基于飞思卡尔单片机的智能小车”,接触了不少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的前沿知识。

从小喜爱汽车的曾宣霖向记者坦言,报考时选择工业设计(车身工程)专业毫不后悔。尽管有人“唱衰”传统车辆工程专业,但他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仍十分乐观。

“就拿自动泊车功能来说吧。研发时先得有算法的搭建,然后在仿真平台上做一些参数调试、模拟仿真等,接着就是实物实验。”曾宣霖表示,实验过程中,过程中,汽车自身的实际情况必须考虑在内,而这离不开汽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从建立数学模型理论推导到做仿真实验,都不能违背汽车所原有的特性。”

《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的数据印证了曾宣霖的判断:无论是招聘高薪资岗位还是应届生期望高薪资岗位,大致均集中在前沿技术岗位中。

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在战“疫”中发挥了重大价值,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商用5G等领域成为关注核心。这些行业对应届生也较为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大多数校园招聘转战线上,今年春招季显得有些“拥挤”。

“2月下旬,一汽-大众就正式启动了今年的春季校园招聘。”金先桢透露说,此次招聘采用“无接触”面试流程,招聘范围涉及近10个专业、18种岗位。

其中既有常见的设计学、工业设计专业,也有近年来需求量暴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等专业。由此可见,随着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新领域的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适应这个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在曾宣霖看来,大学生如果在掌握汽车宏观知识的基础上,提前接触前沿技术,就能更符合汽车企业的用人需求。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汪航对这一观点十分认同。

此前,汪航在本科学了4年机械电子工程,研究生阶段又钻研机械工程专业。出于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巨大信心,他在博士阶段则选择了新能源动力锂电池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方向。

“电动化改变了汽车的能源驱动方式,智能化使汽车从机械走向智能,网联化结合5G技术,给智能化应用提供大数据支持,而共享化则催生新的汽车经济模式。”汪航认为,汽车“新四化”给我国汽车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一旦做好技术突破以及落地应用,有机会使我国的汽车产业走在行业顶端。”

在他看来,汽车行业变革的核心是技术突破,而技术研发需要的是人。

“对相关专业的学子来说,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因此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汪航提醒说,在学习就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事实上,尽管传统汽车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行业转型带来了大量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而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一旦把握好这样的时代机遇,就有机会在更大舞台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汪航直言,自己最理想的就业方向是去高校继续做电池诊断研究。他说:“汽车业转型过程中带来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被解决,我们青年要敢于挑战,要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需求中。”

“跨界就职”带来新机遇:汽车业也能为IT青年提供大舞台

对于那些试图“跨界就职”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的成长轨迹不应局限于所学的专业,而是根据行业趋势和个人兴趣,发展出更多可能。

据金先桢介绍,新员工入职一汽-大众后,不仅可以得到“成长导师”的一对一帮助,还能在企业学习“行动学习项目”等新课程,学到很多校园里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和技能。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一浪胜过一浪的转型浪潮,传统制造企业的天花板逐渐显现。在他看来,面对转型的巨大挑战,人才培养体系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企业能否走出“转型阵痛期”。

“IT男”金维鹏在一汽-大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一点。

2012年,从东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金维鹏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投身互联网行业。当时正在开启数字化转型的一汽-大众向他发出邀约。于是,学了7年IT的他成了一名汽车人。

金维鹏坦言:“在互联网公司,我可能是一颗合格的‘螺丝钉’的话,而在汽车企业,我面对的则是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在一汽-大众,他发现,这家外人眼中的传统车企对于新业务和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视,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加强跨界人才培养的决心更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汽车行业发展了100多年,从工艺制造水平、管理体系等方面来说,本身就是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如今,车企对于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也给我们青年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大空间。”金维鹏工作不久后发现,以前车企把数字化应用统统外包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这样会导致产品活跃度低、用户体验不好,不能很快满足用户的市场需求。”金维鹏坦言,一些在IT 公司、互联网公司很容易实现的模式,汽车厂要从无至有地建立起来,颇费周折。

2014年,金维鹏开始接手车联网项目的工作规划和管理。2017年,他被安排负责一汽-大众C端数字化中台的建设。到了2018年,金维鹏更是成为一汽-大众成都数字化研发中心的筹建负责人。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位“跨界造车”的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一汽-大众数字化研发领域的优秀人才。

他感慨说:“在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贯穿了产品、营销等领域。这也给了我实现抱负的大好机会。”

8年来,原本是汽车“门外汉”的金维鹏熟悉了汽车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对汽车行业的理解也更深了。更重要的是,在公司的支持下,他尝试引入IT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由金维鹏率领团队打造的“一汽-大众超级App”被视为这场转型的勋章之一。

据介绍,该App集成了60多项功能模块,能够满足用户从看车、选车、购车、用车、回店维保到换购的全部需要。

在App的研发过程中,金维鹏和团队借鉴了IT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流程,实现了“两周一次版本迭代”,从而快速回应市场需求。

2019年年末,App一经上线,便收获不少好评。

“很短时间内,这款App就达到了100多万下载量、80多万注册量。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它用户活跃度达到15%,用户体验、评分显著提升。”金维鹏兴奋地举例说,“车主提问-经销商专家技师实时解答”的功能广受好评。

有用户在手机应用商店点评说:“用App进行24小时全天候沟通,让用户和企业的沟通模式焕然一新。”

如今,随着一汽-大众转型的不断深入,金维鹏的团队也不断壮大。去年,有6名90后年轻同事中加入团队。其中,4名车辆工程、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汽车男”在IT领域找到了新舞台。

“一汽-大众为员工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阶段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金先桢总结说,公司花大功夫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为了提升团队战斗力,也是为了使企业成长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辅相成,“实现价值共赢”。

“他们不仅可以独立完成数字化开发任务,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会灵活运用传统车辆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成为团队中的‘黏合剂’。”金维鹏直言,不同专业出身的青年工程师在工作中互相取长补短,能够有效避免IT人才在汽车行业“水土不服”。

这样的“组队模式”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金先桢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也为了让大学生未来能把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一汽-大众将组建数字化人才班,并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推进实习生培养计划等项目。他表示,一汽-大众将与具备计算机、软件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建立长期合作。

“高校的车辆专业学科体系与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既要共享,又要联动。”正如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所说,青年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合作。

“眼下汽车人才培养受到广泛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行业与企业、学校合作,企业与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等方面应加强联动,最终实现从业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成长的全覆盖,让从业者入职前的工程教育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跟上汽车产业前进的步伐。”朱明荣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金先桢坦言,只有打造稳定的数字化人才储备池,企业才能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汽车行业变革。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要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缺一不可。

面对汽车业“新四化”转型带来的新考题,那些踌躇满志的车企应该明白,符合新时代的汽车人才培养体系,正是他们需要擦亮的“金字招牌”。

(本文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177 字。

转载请注明: 汽车业转型带来新考题 新时代汽车人才是如何炼成的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