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喜欢看历史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很多电视剧中,官员上朝手里都会拿一个“板子”,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好奇,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板子”有什么用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块“板子”的作用。我们所说的“板子”名字叫做笏(hù),也叫做笏板,由于是大臣上朝时用的,所以也称为朝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所带,主要用途就是记录要上奏皇帝的话,汇报工作忘了时要看一眼;另外还要将皇帝的指示记录下来,以便回去传达贯彻,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笔记本。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从约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一直到明朝覆亡之前,拥有最高统治权以及治国权利的上层阶级,就制定出了一套世袭罔替的“君臣之礼”。“君”为主宰世间万事万物的天子;而“臣”则是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股肱。在这套君臣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很多让后世无法理解的制度或形制。其中有一点就是大臣朝见天子之时,除了要锦衣华服穿戴整齐之外,还要手持“笏板”才能与天子对话。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笏板的制作材质十分讲究,等级也极为森严,“天子以球玉,诸候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也就是说,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诸侯的笏是象牙材质,大夫用斑竹笏(为了美观,以鲛鱼之皮做装饰),士就用一般的竹木制作。笏的等级,不仅仅表现在材质上,形状也能看出等级的高低。“天子之笏形方正,以其挺然无所屈;诸侯之笏,则前屈,圆杀其首,后直, 即下角方正,意为让于天子;大夫之笏则上下角皆杀而圆,意为上有天子,下有己君,故无所不让也”。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自周以后直到隋唐的1600多年时间内,历代都沿袭这一钦制。到了隋唐,对朝笏又按官职等级重新划分: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笏,六品以下持竹木笏。五代之后,又有了较大的调整,只有八座尚书上朝时才可以执笏,而且把笔连缀在笏板的上端,用紫色笔袋包着,便于随时记事,其他品官持笏,只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不执笔记事。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文武官员的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而且各个朝代对笏的使用也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象笏就是用象牙制成的手板,又称象简,五品官以下执木笏,所以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直到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后,由于礼俗制度不同,笏就被废弃不用了。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笏”又引申出更深层的含义,比如在《红楼梦》中就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它所传达的就是昨是今非、名利成空,劝导人们早日修行的佛家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76 字。

转载请注明: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为什么会拿“笏板”?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