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国多大师,不论是哪个领域,都存在独领风骚的人物。当提及到民国时期的武术界时,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宗师级的人物,那就是霍元甲。霍元甲是通过影视作品被中国人所熟知的,但在历史上,霍元甲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他本身的武艺也是得到了当时武林界的认可。
霍元甲之所以能够收到人的追捧,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霍元甲是出自民间,中国人对于民间有一种很浓厚的情结,所谓的“民间出高手”,更是让很多人深信不疑。尤其是霍元甲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土大门,华夏疆域沦为了半殖民地,在这种民族危难和屈辱的时候,霍元甲则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中国人提起精气神的存在,因此在影视作品中,霍元甲常常会和诸如日本的空手道高手,或者是欧美的大力士来一场生死较量,而结局往往都是代表着中国功夫的霍元甲获胜。
真实和演绎的结合,让霍元甲的民间地位一直是高居不下,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国家已经是富强兴盛,对于历史已经不需要再多余的自吹自擂,在特定的时候,通过一些吹嘘和演绎,让我们能够保持民族自信心,这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已经不需要靠着这种虚无的历史发明来作为我们爱国情感的催化剂了。
霍元甲和外国人的比试自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历史上,霍元甲确实是有过一些明文记载的对抗记录,并且这种真实的对抗也是颇具传奇性的,因为他的交手对象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御前侍卫,名字叫做李瑞东。现代人听到李瑞东这三个字,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在晚清民初的时候,这三个字就是武术界响当当的名号。李瑞东从小家境贫寒,因此父母为了能够让他有口饱饭吃,就将他送去了当地的一个教习武术的人家做入门子弟。
所谓的入门子弟,并非是我们理解的那样,是师傅看你骨骼惊奇,关上门来传授你独门武功,在传统社会,儿子做了别人家的入门子弟,那就等于是给别人做奴隶了,脏活累活全都是这些入门子弟做,而其他的子弟,那都是富人家交了学费后过来练武的。李瑞东只能每天做完家务活后,站在院子旁边,偷偷跟着师傅和其他子弟练习一招半式,但是好在李瑞东遇上了一个好师傅,他见李瑞东很有练武的天赋,便给了李瑞东正式学武的机会。
李瑞东抓到了人生机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在六个武林门派中切磋学习,壮年时候便已经是北方武林的牌面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声名远播,朝廷便征召他做了御前侍卫,到了宫廷中的李瑞东,才知道什么是“人外有人”,他能够在民间叱咤风云,却在和大内侍卫们的切磋中倍感吃力,在这种高手如云的环境中,李瑞东便撇下自己身上的傲气,从头开始精炼武艺。
后来李瑞东上了年纪,按照朝廷制度,已经不适宜再担任侍卫,于是这个在“化龙池”滚过的民间宗师,再一次以更恐怖的功力返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出宫后的李瑞东,性情比起进宫之前是迥然不同,面对各方的民间高手前来挑战,李瑞东都是避而不见,婉言谢绝,哪怕是对方讥讽怒骂,他也不为所动,很多人说,李瑞东不出手是为了武术界的发展,已经当时他已经年逾五十,他不愿意让年轻人挫了锐气。但是当有人安排他和霍元甲之间对决时,李瑞东却出乎意料的答应了,霍元甲当时是贵为南方武术界的“宗师”人物,当时也非常高调。
南方从“广东十虎”到黄飞鸿,再到霍元甲和叶问,层出不穷的明星人物让南方武术界非常的熠熠生辉,而北方武术则地位顿减,已经有了日薄西山的衰势。因此李瑞东破天荒的再次出山,为的不是自己,也并非跟霍元甲有仇,他是想振兴北方武术界的声誉,这样的责任感才促使了南北武术界的一次正面交锋。根据记载,李瑞东和霍元甲的比试,虽然声势浩大,但是过程却让人十分失望,李瑞东问霍元甲:什么样的功夫最能打?霍元甲回答说:“能击倒人的功夫”。
李瑞东对霍元甲的回答很赞同,他提出:自己束手不动,让霍元甲两招半,如果两招半内能够放倒自己,那他就认输,两招半后,他李瑞东若还没倒地,两个人再正式交手。霍元甲说声“承让”,便抬起脚全力向李瑞东攻去,只见厚重沉实的两脚落在李瑞东身上犹如蜻蜓点水,当霍元甲第三脚踢在半空中时,李瑞东断喝一声,拳出腰后,再看霍元甲,已经如同枯叶一般飞落在五米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