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建筑尘封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第二天,徐州军发现庞勋逃走,士兵们没来得及吃饭就匆忙追赶,结果被庞勋利用河堤和船只设伏击败,又饿又累的徐州军3000人全军覆灭,一部分死掉,其余被庞勋招降,“无一人还徐者”。
晚唐安南都护府的十年蛮患,让刚刚结束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的唐王朝元气大伤,二十年积攒的元气消耗殆尽,这也是唐王朝灭亡的开篇序幕。紧随其后的下一幕大戏就是庞勋之乱,本来只是几百唐军闹的一次兵变,却变成了蔓延十余州的大乱,唐王朝调动二十万大军耗时一年多才平息下去。
庞勋之乱发生在淮北徐州一带,徐州西北是唐王朝的关中要地,以南就是财赋重地淮南。傲慢且无能的唐懿宗采取了强硬的军事镇压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军事上还算是干净利落的取得了胜利,但却透支了唐王朝的所有力量。
现在的广西桂林,唐代岭南道的桂州,就是庞勋之乱的起点。
(全文1.1万字,分上下两篇。)
【是叛乱还是农民起义?】
由于当时唐王朝对国家还有较强的掌控力,且叛乱持续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历史资料记载相对完整。
同时,后世史家充分认识到这次叛乱对唐王朝灭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各种史书、史评中的记载和阐述都很详细和充分。仅《资治通鉴》,就用了一万余字记述了这段历史,如果换成唐朝其他时候,庞勋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我个人不认为庞勋之变属于农民起义,虽然整个过程中有大量底层百姓参与。
在我看来,庞勋之乱就是傲慢与无能的地方官和皇帝,加上从求生转变为野心家的庞勋,双方共同制造的一次灾难。
【来自徐州泗州的平蛮唐军】
安南都护府的治所交趾曾经两次被南诏攻陷,分别是在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和咸通四年(863年),到咸通七年(866年)晚唐名将高骈收复安南为止,前前后后闹了十年之久。
安南都护府隶属岭南道,整个唐代都是开发程度较低的落后地区,只有广州、交趾等地依靠海贸相对繁荣,且二百多年少有战乱,唐王朝在岭南的驻军一直较少。
蛮乱开始之后,唐王朝不舍得放弃这块能够带来大量贸易利益的区域,很认真的进行了平乱工作。岭南兵力不足,就从全国各地抽调,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中原的徐州。
当时徐州兵到岭南的士兵总数约2000人,其中800人驻守在岭南道下辖的桂州(现广西桂林),这里位置很重要,进可出兵安南直接参加战斗,退可防守岭南西道避免战火向北蔓延。
咸通三年(862年),银刀军曾经有过一次叛乱,前文说过曾在安南立下平蛮之功的王式负责平叛,王式毫不客气,放手大杀,银刀军三千余人被杀光,轻松平息了这场叛乱。
之所以详细介绍银刀军,一方面是银刀军余部后来加入了庞勋之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庞勋之乱唐王朝处理过程有误,让这个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扩散了。
(唐代岭南道)
徐泗兵到岭南之前,他们的顶头上司徐泗观察使崔彦曾许诺三年一轮换,也就是驻守满三年就可以回家,结果三年满了没回,又加了三年。
六年过去了,上头以派遣士兵花费太多为由,要求这些士兵再驻守一年。
这就是明显的官僚主义了,而且其中必定涉及到各级将领的利益,尤其是高级将领。这些将领没把士兵屡次要求回家的请求当回事儿,只是一味压制。
这也是当时唐王朝军队的普遍现象,唐懿宗是个注重个人享受拼命敛财捞钱的皇帝,上行下效,各地节度使也干净不到哪里去。钱财的来源,一方面是压榨老百姓,另一方面就是喝兵血。
安南蛮乱就是压榨老百姓引起的,没有当地百姓配合,南诏也不会两次攻陷交趾。而唐代此起彼伏的兵变,虽然确有野心家在其中作乱,但普通士兵的待遇也低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资治通鉴》这个记载明显有翻旧账抹黑的嫌疑,无论出身如何,替大唐守边六年,还拿人家当盗匪看待,这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无耻。
咸通九年(868年)七月,徐泗兵趁着桂州最高长官换人交接的空档发动兵变,杀了若干军中将领,并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帅。
(电影无间道剧照)
庞勋当时的官位相当于是主管后勤的军中长官,由于桂州级别不高,所以庞勋最高也就是个六七品官,在整个唐王朝官僚体系当中是个数不上的小人物。
《旧唐书》记载,庞勋等人主要劫掠了湖南境内的湘潭、衡山两县,也没有杀人放火的记录,估计当时庞勋的第一目标还是回家,抢粮抢钱就够了,行动相对克制。
当时唐懿宗反应很快,这种兵变也不是头一次,一般都是安抚了事。于是,八月份唐懿宗就派人赦免了庞勋等人的罪过,并允许他们回徐州老家。庞勋当时也表示了服从,士兵们沿途不再劫掠。
到此为止,事情基本上得到了处理,一场兵变得以化解,至于事后或者皇帝处理激起兵变的官员,或者处理兵变的领导者,都是正常的,唐王朝历史上绝大多数兵变都是这么个结果。
(庞勋行军路线图)
庞勋军从广西桂林北上到湖南,然后沿长江东下,越走越接近唐王朝的核心区域,也就是驻军越来越多的地区。
这是双方互相不信任的开始,当时唐懿宗未必有心彻底消灭庞勋等人,也许这是唐王朝士兵行军的惯例,也许是监军的自作主张,但这个行为让庞勋产生了怀疑。
他们考虑的确有可能,但肯定是冤枉了唐懿宗,几百兵的兵变还算不上大事儿。
这也是唐王朝地方官员的普遍态度,皇帝没说话,这就是你徐州自己的事情,只要不给我添麻烦,我也不会自找麻烦。为了防止你们在我辖区闹事儿,我会给你们提供粮草,同时还要派兵防备。
(唐懿宗简陵石狮)
但泗州在军事方面已经有了充分准备,庞勋无机可乘,事情不了了之。
泗州此举让庞勋等人一直记恨,后来庞勋之乱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这里,庞勋围攻泗州长达七个月,险些攻破泗州城。
(百戏彩绘俑)
唐王朝对兵变的处理流程还是很熟悉的,毕竟次数太多了。既然这些人是徐州的,那么徐泗统帅就要负起责任来,确保不要再闹事儿。
但谁也没想到,离开泗州不久,在前往徐州治所彭城的路上,庞勋等人开始了第二次叛乱。
还是老一套造谣煽动,庞勋说朝廷有密旨已经到了徐州,让徐州解决我们,左右也是死,不如拼一把。
王侍中指的是王智兴,就是当年割据徐泗等地的藩镇统帅,也是银刀军的创建者。王智兴年轻时为唐王朝征战有功,晚年割据一方,朝廷无力征讨,只好任由王智兴控制徐泗等地一直到死。泗州是南北通行要地,古泗水入淮河的地方叫泗口,唐王朝在这里设立了税场,王智兴就是靠商税收入才能维持自己的军队和统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庞勋造反根本就没存着推翻唐王朝统治的想法,更没有为普通百姓谋福利的理想,他唯一愿望就是像王智兴一样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庞勋之乱并非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这与安史之乱一样,并非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矛盾,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再分配冲突。
(安禄山剧照)
之后庞勋第二次派人找崔彦曾,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免去原来对士兵们严苛的三个徐州将领的职务;二是北归的士兵不能分别安置,要集中在一起。答应这两个条件,士兵们才能放下武器接受安置。
按理说这两个条件虽然略微过分但还在情理之中,应该是在试探朝廷底线,如果崔彦曾开始讨价还价,说明是不想动手;反之如果痛快的答应了,就说明庞勋等人危险了。
结果庞勋想多了,崔彦曾本来并无消灭庞勋的打算,这两个条件反而使崔彦曾下定了决心彻底解决庞勋一伙。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崔彦曾和手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最后决定,即使皇帝赦免了庞勋等人的罪过,他们也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庞勋等人在提出这两个要求之后,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唯一区别在于束手就缚死人少,抵抗可能会全体被杀。
总之,崔彦曾在徐州各级将领参谋的支持下,决定对庞勋下手,并派出了手中4300士兵中的3000人。
徐州军3000人按庞勋队伍行程,先到达了庞勋下一个驻地附近,并派人伪装成砍柴人前去打探。结果这些人被庞勋抓获,庞勋知道了徐州已经决定对自己下手。
当时刚刚天黑,庞勋用假人和旗帜立于山下,队伍趁夜晚逃走。徐州兵半夜才发现庞勋逃了,但怕庞勋夜袭,第二天天亮才开始追击。
这就给了庞勋发力的机会,当时宿州空虚,仅有几百唐军,庞勋一战而下,之后开始扩充力量。
这是庞勋队伍膨胀的开始,但远远谈不上普通百姓主动加人,拿开仓放粮吸引百姓,然后强迫其中精壮当兵,这是标准的威逼利诱。
短短几天,庞勋兵力数量已经超过了徐州军,等徐州军到宿州时,庞勋已经准备充分。但徐州军还是有战斗决心的,军队也有战斗力,就开始围城攻打。
徐州军以为庞勋会固守宿州,所以一直在考虑攻城之策,结果庞勋趁夜,让妇人在城中打更,收集城中大船三百艘,把物资粮草装船,顺流而下,跳出了徐州军的包围圈。
这时,庞勋仍然没有表示出对朝廷的敌意,当初唐懿宗派来的安抚使者,庞勋送了大笔钱财并护送上路回京。
傲慢不是崔彦曾的最大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无能,如果崔彦曾此战取胜,自然就不会有后面蔓延十余州的庞勋之乱了,史书上记载这个事情估计不会超过20个字,“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尽诛之”。
对于庞勋来说,此战非常关键,以弱胜强歼灭了徐州地区最精锐的一支唐军,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现在庞勋已经掌握了徐州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局面打开了。
这个过程中,似乎看不到一个坏人。
庞勋虽然私下搞了一些小动作,但仍然是正常范围之内,死中求活必须用一些特殊手段;地方官虽然先动的手,但也是有充足的理由可讲,要维护朝廷威严,不能让庞勋成为第二个银刀军。
战后,庞勋根据徐州降兵提供的情报,得知彭城空虚无备,于是确定了下一个目标就是彭城,只有占了彭城,才有机会让朝廷任命自己成为整个徐州地区的统帅。
(未完待续)
本文主要参考《资治通鉴》,文中引用的史书原文,如无明确标注,都来自《资治通鉴》。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