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假谲》中曾写道一个叫做“望梅止渴”的故事,说曹操的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因为长时间没有找到水源,都非常的口渴,曹操便告诉他们,前方有大片梅林,士兵们顿时都兴奋了起来,也就忘记了口渴的事情,继续前行,最后,梅林自然是没有找到,却找到了水源。
这,就是心理的作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个著名的军事领袖不注重士兵心理的,有时候,士气甚至能够成为战争的决定因素。公元347年,西晋大将恒温率兵与西蜀决战之时,“士气”就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早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346年,恒温就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西蜀。
当时的西蜀王朝,统治腐败,皇帝李势更是日夜扎在后宫女子的温柔乡里不问政事,这样的王国,不用恒温来灭,气数也将尽了,所以恒温提出进攻西蜀的计划是极为正确的。但并未能够及时得到朝廷的回复,恒温怕错过最好的时机,便私自带兵前往西蜀了,这样一来朝廷也就没有了办法,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公元347年2月,恒温率军到达了如今的四川名山北,西蜀皇帝李势得知此事后十分慌张,立刻让将军带领士兵前去抵御,两军就这样对峙了起来。聪明的恒温趁部队牵制住西蜀大军的同时,自己率领一部分军队准备直取成都,拿下李势头。
恒温手下的士兵士气高涨,反观那些西蜀的士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没有坚定地信念和统一的指挥,在恒温率队前往成都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起到什么抵抗的作用。就这样,他们到达了成都附近的笮桥,并在这里与成都守军展开了决战,此战关乎了着整个战局的胜负。
或许是因为此战将决定西蜀是存是亡,成都守军们都打起了十万分的精神,怀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再加上人数的又是,给予了恒温部队重创。甚至连恒温的参军龚护都战死在了沙场,还有箭头射到了恒温马前,手下的士兵士气也严重受损。
面对这样的情况,自信的恒温也开始打退堂鼓了,再这样下去,士兵们恐怕得全军覆灭,深思熟虑后,恒温决定退兵。可意外发生了,当时的战局实在是太过混乱,传令的将军把军令给传错了,原本的退兵成为了“击鼓进军”。
只听见晋军鼓声四起,所有的士兵都以为敌人溃败了,顿时间士气高涨,发动了反击,这样愣头青的行为反而使得恒温军队获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都被攻破,李势匆匆忙忙的踏上过来逃亡之路,最后还是被西晋士兵给捉拿了,他当着恒温的面递交了降书,最后被押解到了西晋。
这一战,让恒温名垂青史,不知战争结束后的他会不会对那个传错军令的将军心存感激,正所谓“成王败寇”,如果当时军队正退兵了,这自然是意味着恒温攻打西蜀是失败的,再加上他私自带兵,恐怕回去后也难逃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