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字本初,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且年少有为,不到20岁就出任濮阳县长,后应大将军何进征召拜中军校尉此时他后来的对手曹操为典军校尉。
袁绍早年并不像电视剧上所说那样色厉而胆薄,优柔寡断反而是有谋有断,英勇过人,当大将军何进被蹇硕骗进宫杀害后,袁绍当机立断,率领军队诛杀十常侍,董卓欲废少帝,袁绍又与之针锋相对,可见其果敢有为。
公元199年袁绍战胜公孙瓒之后实力达到顶峰,坐拥,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天下九州袁绍得其半,此时的袁绍可谓是当时最强诸侯,他真正的对手只有曹操,此时的袁绍他要管理的是半个天下但是其治理才能非常平庸,毛主席评价袁绍时说:“袁绍这个人,多谋难断,见事迟,得计迟。”袁绍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袁绍尽得河北之地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只有兖州之地,能调动的兵力只有一万左右,实力悬殊,只要袁绍处理指挥得当相信一战可破曹,曹操面对这样的形势,起初也想避战求和,但是在郭嘉和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定了与袁绍一战的决心,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是鼓舞人心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首先在白马要寨,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袁军士气大挫,退回官渡,两军陷入僵持,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一切的转机出现在了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派大将淳于琼把守,淳于琼虽然勇猛,但是其嗜酒如命,贪杯烂饮,是个酒仙,曹操得许攸之助,决定轻骑袭击乌巢,曹操鼓励军士死战,大破袁军,斩杀淳于琼,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
回到河北的袁绍陷入了立储的困难中,袁绍没有立长子袁谭,糊涂的立幼子袁尚为储君,导致了兄弟相残。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