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正式开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1300多名本硕博学生,成为首批入学学子,此外还有140名左右教师职工入驻。
明德楼大厅。记者蔡欣星 摄
2016年,国内唯一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落户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作为国家网安基地龙头项目,网络安全学院于2018年8月正式开工,按照“部分独立、部分共享”的办学思路,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入驻协议,在这里打造世界一流的网络安全学院。
明德楼公共休息区。记者蔡欣星 摄
开学在即,学院建设得如何?8月18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生物智能掌脉系统、智慧教室
智能化校园促进师生交互
坐落于径河河畔,与武汉大数据中心隔街相望,走进网络安全学院,“智慧校园”是给人的最大感受。
明德楼教室。记者蔡欣星 摄
新珈楼、明德楼,分别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独立使用的教学楼。两栋楼内的每间教室外,都装有生物智能掌脉系统及电子班牌,只需轻轻放上手掌,就能自如进出,且能进行教室预约、空闲座位查询。
智慧教室是教学楼内的一大特色。两栋教学楼在原有的普通教室外,都布局有数间智慧教室,配备智慧黑板,镶嵌收音设备及摄像头的天花板,进行视频传输、媒体播放的多块显示屏。所有在此进行的课程,都可录制。
明德楼学术报告厅。记者蔡欣星 摄
记者接连走进不同的智慧教室,发现连桌椅摆放也不尽相同。至少五种不同摆放方式,便于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每一把座椅既能收纳物品又能自由移动,最大限度促进师生交互。
新珈楼公共休息区。记者蔡欣星 摄
作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一环,两所高校都建有顶尖的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网安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人陈斗斗主任介绍,两座实验室均按照校方需求,对标国际一流大学进行建设,能够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实训平台。记者在教学楼内看到,两所高校的实验室设备正陆续进场。
“两所高校的教学楼,还都设置了多处公共休息交流空间和随处可见的学生讨论室。”网络安全学院运营经理告诉记者,拐角处的沙发,教室与教室之间的讨论室,实现了处处可学习,随时可研讨。
新珈楼智慧教室。记者蔡欣星 摄
不过,当记者走进两所不同的教学楼,仍能感受到两所高校不同的设计风格。新珈楼一楼的中庭,采用青石板和栅栏作为装饰,与主校区保持风格一致;而明德楼的一楼中庭,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更透光。
网络安全学院运营负责人介绍,整个学院以图书馆为中轴线布局。这座外观形似书本的建筑,将成为两所学校的共享图书馆,座位数超3000个,最大藏书量超30万册,实现藏、借、阅、学、研、闲六位一体,此外自主学习中心24小时开放。“在这里,实体书不再是唯一‘主角’,还提供国内外网络安全教育图书电子资料,并保持实时更新,以供及时查阅。”
一梯两户、恒温泳池
生活配套一应俱全
学院内,三栋借鉴福建土楼设计,成圆形外观的建筑,引人注目,这里是学生公寓。每栋公寓共七层,一层为超市、便利店、水果店、快递点等生活服务区,二至七层为学生住宿区。
学生公寓洗浴间。记者蔡欣星 摄
“公寓内部按照一梯两户设计,每户三个双人间、三个单人间,再加公共卫生间及休息室。”记者跟随网络安全学院运营经理进入2号楼女生公寓内,看到公寓房间内原木色的桌椅、床铺、衣柜等都已准备完毕,且配备中央空调。“智慧门锁有指纹、密码、刷脸、刷手、钥匙五种开门方式,玻璃也是双层设计,保证隔音效果。”盥洗室内,干湿分区;公共休息区内,预留了冰箱、洗衣机等摆放空间。
学生公寓双人间。记者蔡欣星 摄
距离学生公寓不远处,室外操场和室内体育馆肉眼可见。体育馆内,一楼有恒温游泳池,设8条标准泳道;二楼则建设有标准篮球场和多块小球场。此外,学院内的1号食堂,除一楼、二楼为用餐区,三楼也设置为运动健身区。
学生公寓智能门锁。记者蔡欣星 摄
建筑屋顶也被充分利用。学院内,公寓楼顶安装有太阳能板,其他建筑楼顶,则被设计为屋顶花园。此外,公共绿化场地,兼具海绵城市功能。
在网络安全学院,除了两所高校独立管理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均为两校共享。
图书馆外观。郭川 摄
为迎接学子入学,学院将开通定制公交,与地铁2号线、6号线无缝衔接。学院南侧,新建的郊野公园与径河公园相连,为师生提供休闲空间。
室内体育馆外观。郭川 摄
网安基地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网安基地进一步建设,培训中心与共享中心也将在培养网安人才上不断发力。由网络安全学院承担学历教育,培养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相关工作的高学历人才,预计到2025年,在校本硕博学生将达3500人左右。培训中心则着力于在职人员的培训,与网络安全学院形成错位发展,培养网络安全一线的运维人才,对相关高精尖技术进行应用,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共享中心则提供商业街区、娱乐设施与写字楼,既能满足网安人才的娱乐需求,也能承担起网络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