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小编的文章,聊聊你的想法,如果觉得喜欢,就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哈!跟小编一起开启新世界大门吧!
哈喽小伙伴们,欢迎阅读小编的文章,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但内容全部原创,原创不易,喜欢小编文章的小伙伴们可以点一下关注哦!
二战中的日军是以其死硬和疯狂而著称的,打死日军比俘虏日军还要容易些。
但1945年5月在新几内亚前线却发生了日本陆军第41师团第步兵239联队2大队主动向澳军集体投降的事,令军部瞠目结舌之余暴跳如雷。此事件以大队长竹永正治之名被称为竹永事件。
第41师团是1939年在中国新设,以宇都宫师管区为补充区的三联队制师团。下辖水户步兵217联队、高崎步兵218联队和宇都宫步兵239联队。
该师团编成后在第1军辖下负责山西省的治安作战,1942年11月,该师团转用于新几内亚,被编入第8方面军隶下的第18军。其先遣支队239联队于43年2月到达新几内亚前线,师团主力于5月到达。
但此时18军已连续败北,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1944年7月,18军集中全军之力投入艾塔佩(地在东部新几内亚北岸)之战,但最终仍是大败而归。此时美军已逐步撤出新几内亚,接替的澳大利亚军队开始对18军穷追猛打。而18军最后的物资几乎都在艾塔佩丢失,而海上补给线已被切断,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
一般认为18军主力的药品和粮食储备在1944年9月底耗尽,而重武器也在年末耗尽弹药形同废铁。一个正常状态下的师团应有近2万人,但到1945年上旬仅余1000余人。当时日军中吃木炭事件层出不穷,战后生还的军人回忆说已经不是什么军队,只是一群乞丐。
而日本大本营对前线的窘迫束手无策,只是在45年7月颁发了一个命令叫《猛作命甲第371号》,内容是要求18军全体“玉碎”。
竹永正治的第2大队也是这么种情况,虽说名为大队,但实际兵力只有小队规模。并且其中只有一半是原来的步兵,其余人员是在艾佩塔战役中丧失了全部火炮而被解散的山炮41联队的炮兵以及海军人员。竹永正治本人也是专业炮兵,原为山炮41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
1945年3月至4月间,239联队一直在艾塔佩东南内陆的黎塞里山脉南侧与追击的澳大利亚军队激战。3月24日,竹永正治带领所部50人脱离向东撤退的联队主力,独自向西撤退。但根据竹永手下一个曹长的日记解释,是因为与上级失去联系,他们判断已被抛弃,所以开始反方向运动(按正常逻辑不能自圆其说,但日本人的逻辑是出名的诡异,也说不定是事实)。
此后这伙人就在群山中东游西荡,他们在这段时间的行踪以及所作所为一直没搞清楚。
1945年4月12日,竹永匪帮冲入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聚居点抢劫粮食。此时日军已是丧家之犬,村民们居然投掷标枪和手榴弹与日军对战。但村民终究不敌,不久后退出。此战村民和日军各死亡2人(好强悍的村民)。竹永队抢到粮食后就退出了村子,但并没有走远。
跑出村子的村民找到了澳军,第2/5营的C·H·迈尔斯中尉于4月16日带着一个排前来搜剿。4月24日,迈尔斯的排和竹永大队接触并交战,击毙日军2人。
竹永大队甩掉追兵后已无战心,决定不再抵抗或远遁。他们在以前就保存在身边的澳军劝降书背面用英文写下投降条件,并缠在棍子上留在原地,后来投降信如愿被追来的澳军侦察兵发现并带回。5月2日,澳大利亚军队在西方的沃姆格拉村附近发现了竹永队,由担任向导的当地人进行接触。竹永队派出2人作为军使进行了谈判,最终决定投降。
5月3日,日本陆军第8方面军第18军第41师团宇都宫步兵239联队第2竹永正治大队竹永中佐以下42人在沃姆格拉村放下武器集体投降。含军官5人、曹长以上4人、军曹及士兵33人。
(上图后排为日军,前排为澳军,左数第三人即为迈尔斯中尉)
投降后的日军在迈尔斯分队护送下经三天行军到达马普力克机场,随即被转运艾塔佩。
竹永正治在其后的审问中向澳军提供了18军各级指挥官的一些情况,并曾对天皇制做如下评价:如果天皇死了,日本国民必然抵抗到底;而如果天皇活着下令,则日本国民会全部遵循。他的部下也十分知机,不但乖顺听话而且一部分俘虏还协助翻译缴获文书和劝告投降的宣传播放。
为了应付投降后必然的审问,竹永队早已事先串供,伪造了假的部队番号和姓名(日本降兵保护国内家人不被迫害的传统办法),但澳大利亚方面从缴获的文件中已知道基本情况,轻易识破。但既然竹永等人在提供部队情报以及配合盟军方面如此积极配合,再加上整个大队主动投降实属罕见,极富宣传价值,因此澳大利亚方面对竹永大队的战俘极为厚待。
日军方面最初仅以为竹永大队在撤退中迷路了,还曾派出联络兵寻找,没有找到后也并没有觉得异常,在当时且战且走的溃退中全员走失或覆没完全是正常的。后来捡到澳军撒下的传单才如梦方醒,感觉晴天霹雳一般。
由于这种事太过罕见,日本军部惊怒之下居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破口大骂,只能称为“非常に不名誉な行為”。第18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一面痛斥第41师团长真野五郎中将,一面跑进皇宫痛哭流涕向天皇谢罪(他的军在新几内亚饿得吃木炭,他本人竟在东京!!!)。
此后直到战争结束,第18军仍在新几内亚顽抗。为雪耻起见,重建了239联队第2大队,并严令死守以洗刷名誉。然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战争结束前的8月份,新第2大队的两个中队又步竹永后尘,成建制投降了。如果以日军的视角看,这支部队算烂到根上了。
竹永事件自始至终没有完全搞清楚过。
首先如前述竹永大队为何突然脱离主力而去。
其次是竹永大队为什么会主动整建制投降。竹永大队投降时交出轻机枪5挺、步枪17支、手枪5支、子弹750发。这个数目虽然少但还是有基本的武力,并且竹永队的健康状况良好,这从他们投降后能徒步三天行军可以看出。
据某些成员回忆,在军官们作出投降决定后,召集所有成员民主表决,要求同意投降的举手,结果有半数人员未举手。于是军官们当场给不举手的分发手榴弹令其自尽,于是立刻变成全员同意;而另一些成员则回忆当时军官和曹长们商量后就决定了,并没有征求意见,军官们以大队名义下达投降命令,于是他们就遵从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竹永大队游荡期间在干什么,他们吃什么?
这个问题直指一个答案,吃木炭。
前面说过新几内亚日军断粮后吃木炭事件层出不穷,对竹永大队吃什么不但现在的历史学者有疑问,当时澳军就看出不对。
首先竹永大队出来投降的时候,军容整齐体质良好,和澳军一路上遇到的饿殍形象大相径庭。更直接的证据是迈尔斯中尉的小队发现交火中被打死的两块村民木炭被人吃了!而日军军使来与澳军谈判时,告知当时日军尚有46人,但实际投降时只有42人,审问时日军诸般搪塞,最后竹永正治推说这4名日军脱队自行逃走。
进一步的分别审问中日军终于有人承认吃了木炭,但并非集体行为而是个人所为,其他人虽分食但未参与(君子远庖厨?),而烹木炭者正是4名脱队而走的日军。由此有人推断失踪的4名日军应该是战斗中的伤员,最后也被分为木炭处理。
已经难以控制的吃木炭现象可能也是竹永大队军官们决定投降的原因之一,他们已经开始拿战友下手了,如果再不投降必然是丧失一切人类的感情和良知(当然本来就没多少),最后在自相残杀中全军覆没。
虽然疑(zheng)点(ju)重(que)重(zuo),但鉴于前述竹永大队的良好表现和示范效应,最终澳军以“对木炭的处理仅是道德问题”这个理由将其含混过去,没有做进一步的追究。
至于战后的研究,无不陷入“我知道但我没参与”的推诿,最终仍是含混。
在新几内亚战线,日本第18军的总生还率为25%,而竹永大队的生还率高达84%,对这伙人的是非实难评价。
竹永大队的成员在战后和其他部队的俘虏一起复原遣返回了日本,随即四散。这些人隐姓埋名,不参加战友会活动,基本也不接受采访,就此消失在社会里,竹永本人就在民间工厂当一线人员。
日本官方对此事同样讳莫如深,除了一些档案资料记载之外更不会对外宣传,甚至在战史中也以春秋笔法给人以竹永队全灭而不是投降的印象。
更有一些人,如当时的第18军参谋堀江正夫少佐(后任战后的陆上自卫队幕僚副长,相当于陆军副总司令)就至死也不相信会有日军部队在伤亡不到20%的情况下投降。
竹永死后下葬时,倒有不少他从前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前来吊唁,据说有人偷偷对竹永的家属表示竹永的行为是真正的勇敢。
※ 吃木炭:
吃木炭一词源自硫磺岛归还的日军老兵回忆。与其他岛屿守军相同,硫磺岛的日本守军在战役结束后也有不少残余士兵藏于地下,坚持了数月甚至数年。但众所周知,硫磺岛是个面积不大的火山岛,没有出产,那么这些日本兵在最艰难的时候怎么活下来的呢?战后有日本的研究者在访谈中刨根问底,最后归还老兵无奈回答:吃木炭。